言情小说网>耽美小说>[综]和古代名人同在【完结】>第189章 在三国做个大当家42

  有了这三次抢夺失败的案例, 阿玉很清楚,除了那接下来一段时间内的太平,他还将获得很多隐形的东西。比如对于提升他在周围的影响力, 提升他在那些世家名门眼中的地位有很不错的效果。

  不是任何一个十来岁的少年家主都能像是他一样, 顶住这么一波波的侵袭的。也不是什么士人都敢亲自上阵杀伐的。手里沾了人血, 有了人命, 懂得战阵之道,能预判危机,这样的士子,不管在哪一个时代,都值得人重视。

  这是个矛盾的时代,等级森严, 却又实力至上。这一点从老曹家身上可见一斑。

  想想老曹家, 那是什么出身?虽说《三国志》上将他们家祖宗套到了西汉相国曹参身上, 可曹阿瞒的养祖父曹腾是个宦官-太监,这是不争的事实。即使这太监, 最后因为追封, 成了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尊称为皇帝的太监。可这依然不能改变出身的尴尬。所以最初的时候,曹操明明比袁绍兄弟有才, 养祖父在当时也算是权势滔天,却只能屈于人下了。就这还是他会钻营的结果, 可见汉朝等级制度的威力。谁让人家老袁家四世三公呢。

  可同时乱世出英雄,又成为了现实,当曹阿瞒在世的时候, 不管你姓什么,人老曹该用就用,该杀就杀(比如杨修,人老杨家门第也不客气的。)哪一个敢扎刺?为啥?因为人强势啊!实力派不怕你啊!所以说,这年头实力就是底气。

  可同时,等级制度的反击又是如此的犀利,老曹家被司马家篡了位,这里头固然有他们自家后代不得力,内斗损耗太过的缘故,而这身份……也是那些士人豪门那么容易转换阵营支持司马家的原因之一。

  司马家是豪门啊!史书上说,司马氏是高阳之子重黎的后裔,即夏官祝融。远古至商朝世代袭承夏官这一职位,到了周朝,夏官改称司马。周宣王时,他家先祖程伯休父平定徐方有功,恩赐司马为族姓。那司马是啥官呢?军国大权第一人啊!到了汉朝,更是累世官宦,你说,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传承有序,还执掌大权无数年,人脉关系复杂的姓氏大家,这门第……是老曹家能比的?

  如今这具体的情况放到了阿玉这里。呵呵,阿玉是士族,却不是豪门,有实力,却又没有实权,这样一个不上不下的位置……这也是为什么,阿玉一门心思想求一个名士身份的缘故。

  不过再怎么不上不下,就目前来说,在其他两国插不上手,东吴又要注意影响,全力防备曹魏的档口,他这身份也已经足够自保了。

  果然,这不是,福寿叔去办理购地事宜时就相当的顺利,不但是利索的购置下原本田地周围的好大一块荒地,还因具体办事儿的人是顾家人,得到过阿玉家的蚊香作为礼物,而换来了税赋减免的优惠。

  是的,减免优惠,因为这一时期田赋制度的特点是:由政府将因长期战乱造成的无主荒地分配给流民耕种(比如曹魏的屯田)。在此基础上实行田赋制度改革,废除秦汉以来的田租、口赋制度、推行田租、户调制。(户调起源于东汉末期,指按民户所进行的征纳。)比如曹魏就曾正式颁布法令,实行计亩而税、计户而征的赋税制。每亩纳粟四升,每户纳绢二匹、绵二斤。

  从这个现实情况来看,即使阿玉不买地,这地只要有人开荒种植,那官府都能收到税赋租子,所以买不买的,他都不稀罕。在这样的情况下,考虑到阿玉要付出点劳动工具采买的成本,给点优惠,那已经是很有人情味了。

  对于这样的整体政策,阿玉能说啥呢?好生的将自己的种地经验传扬开来,争取每亩多收点,比争取什么开荒免税更实际可靠。在如今地广人稀的情况下,若是能多买点地,让土地多点产出,让更多的人吃饱,比什么都有意义。

  而除了采买土地,安排新来的人驻地这些事儿之外,将一些不必要的陷阱拆除,重新规划更合理,更简洁的防御体系,也是这战后必要的措施。为此,阿玉领着人,那真的是忙乎了好些日子,差点连着蚊香都快丢到脑后了,好在家里还有媳妇可以帮衬,所以喽,当王祥带着一窝子人,再次来到阿玉家的时候,倒是不至于跑个空,储备完全没问题!只是这来的时间……这会儿都快初秋了吧,等着他们买回去……再过一阵子这蚊香还能用的上?

  阿玉的眼睛往王祥那绣着木莲暗纹的大氅下沿那么一扫,心下立马就明白了。这老小子,只怕是早就到了东吴,只是听到了自家这里遭到围抢的消息,故而就地停了下来,静候结果,如今大概是瞧着风停雨住,自己稳住了,这才继续过来。

  为什么这么想?呵呵,木莲啊,这东西可是这附近的特产,别处可没有。这样花纹的大氅自然只能是在这边现购现做的,这还不能说明问题?若是一路急赶,这衣裳……

  许是阿玉的眼神有些太明显,王祥虽然面皮较厚,权当没看见,可另外那两个少年则顺着阿玉的目光那么一看,瞬间了然之后,脸微微的红了那么一咪咪。速记垂下了头。

  “……听闻有匪人,老夫十分的担忧,可惜,老夫不善此道,只能干着急,不想转眼就又听闻秦郎君你三战三胜,果然英雄出少年,吾辈老矣。”

  “这是哪里的话,王公精神健烁,经验丰富,正是最得用的时候。”

  阿玉这坏的,明明知道人家在家窝里蹲,还说人家当用,这是嘲讽吧!反正老王瞬间脸就僵了那么一妙。不过转瞬却有恢复了原本那笑嘻嘻的模样,手指头虚点了阿玉几下,笑骂道:

  “你这小子,嘴不饶人的厉害。”

  这就算是岔过去了,就是阿玉也不在提及其他,不然还能怎么的?人家不过是和他一面之缘,没义务在危难之际帮你对吧。在时局不对的时候,保持观望,不落井下石,已经算是可以了,不可能在强求。既然这样,何不显得大方些?点到即止,表示一下自己其实啥都明白知道,就可以了。

  有这个功夫,倒还不如转而在王祥的介绍下,认识一下新朋友。交情交情,要多多交际才能建立的,这点阿玉懂。

  只是在怎么懂,当他听到山涛等三人的名字的时候,依然是吃了一惊。面上虽没什么变化,可这瞳孔却是猛地一缩。唉呀妈呀,这事儿整的,他这还没准备好呢,猪脚什么的居然自动就送上门了?嵇康啊!可惜了,这会儿怎么《广陵散》还没好呢,不然这任务立马就能完成了啊。

  不过这也好,好歹关系先拉上,指不定以后这《广陵散》自己还能插一脚,混点好处什么的。

  啥?有了他的《广陵散》就不是原汁原味的《广陵散》了?这谁说的?站出来,看阿玉不揍他。就他如今的音乐素养,还能比不上豆芽菜嵇康?即使变味那也只有变得更好的。

  当然了这个以后在说,这会儿还是说现在的事儿要紧,比如先给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上杯茶什么的。

  “这茶……果然别有滋味。”

  “如何?老夫可有说错,这秦家郎君家的饮品有意思吧,往日咱们总是吃酒,如今吃药,哈哈哈。”

  看着随自己来的几个小子,从开始微皱眉头,回味之后又猛地舒展畅快的表情,王祥十分的乐呵,只觉得有一种逗孩子一般的恶趣味在发酵,而阿玉呢,则一脸的好笑,无奈的解释道:

  “诸位都是从北而来,饮食吃水,南北各有不同,最是容易饮食不调,伤了肠胃,这时候吃点茶水,正好能调节一二。再来这茶消暑解渴,去燥驱热,以便身体更快适应这南方的热气。玉如此用心,王公怎可如此曲解,这哪里是吃药,要说调理才是。”

  前头还用言语刺了人家一下,这会儿阿玉和老王说起话来,又是一排笑闹的模样,果然,两个都不是善茬,只是阿玉说的话确实也十分的体贴有理,即使语气肆意了些,可听到那几个人耳朵里,倒是十分的妥帖,特别是有些实心眼的嵇康,更是一边点着脑袋,一边附议道:

  “如此说还真是,这一路上来,康还觉得有些闷热,如今这一碗茶下去,只觉得浑身都通透了,如此看来,这茶果然是好东西,回去之后,康必定要长饮,只是这东西似乎多产于南方?秦兄,不知可否赠予康一些?”

  呵呵,实心眼啊!这要起东西来也够实心眼的,这么说,你让阿玉怎么回绝?这真是实心眼?阿玉似笑非笑的看了这几个人一眼,随即说道:

  “这会嵇山上倒是也有些野茶树,若是你们喜欢,仪程里必定不少就是。”

  看,人阿玉也不是好欺负的。连着仪程都说出来了,你不是实心眼吗?若是真实心眼那就不会生气,不然必定气死,以为阿玉赶人呢。这交锋的多隐晦?一般人估计都看不懂,不过王祥是肯定懂的,就是山涛和那最小的向秀都懂了,倒是嵇康只是愣了一下,随即就绽开了笑脸,说到:

  “呀,那就好,省了采买了。”

  这回的……阿玉没啥好说的了,还真就是个实心眼啊!既然这样那他自然不会继续没礼貌,转头问起了他们的来意。

  “若说要蚊香……这会儿买了回去,也用不上多久了,还不如明年早些过来采买新鲜的,效用也能好些。”

  “不只是蚊香,更要紧的是那火炕,老夫在北面说的太好,这不是,这几个就动心了,你也知道,北面比南面寒冷。”

  “不错,秦兄,这越是往北,冬日越是苦寒,皮革裹身也不过是堪堪能遮挡,夜里冻死的不在少数,若是能学了这火炕去……”

  在这个事情上,山涛的积极性立马就起来了,一扫刚来的时候那稳重寡言的模样,让阿玉忍不住眉头一挑,多看了他好几眼。山涛是个什么情况,阿玉知道的并不比王祥少,还有历史可以借鉴,你说这会儿他还能琢磨不出这里头的关窍?

  想到这人和司马家的关系,再想想这即将发生的战争……阿玉忍不住悲天悯人了一把,微微撸了一下思路,笑着问道:

  “三国鼎立多年,诸位可曾想过,如今什么才是打破这僵局的关键?”

  咦?他们不是来谈生意的吗?怎么突然转到了这国家大事儿上?这画风是不是转的快了点?难道这是想学诸葛卧龙?来个隆中对?他们可不是一方霸主,听了没用啊?这指点江山,一览天下的架势……

  “不知秦兄有何高见?”

  在别国的土地上,山涛比较谨慎,不想第一个开口,可转头一看,老的老,小的小,好像丢给别人也有点不够义气,索性对着阿玉一个拱手,将皮球踢了回来。求教的姿态做的那是相当的到位。嗯,能在历史上留名的果然都不是啥简单的货色,这操作相当的熟练。

  阿玉就等着你们来问呢,不然他怎么夹带私货对吧。所以也不客气,用大唐操练几十年的贵族做派,十分优雅的喝了一口茶,微微抬起下巴,侧目问道:

  “诸位,不知可曾对比过这百十年来的人丁户数?”

  “这……虽不知具体数据,但这一路行来,倒是也有些感悟,如今荒芜阡陌,十室九空,人丁已经十不存一了。”

  “十不存一?呵呵,就玉所知,怕是五十不存一了。诸位,我中原虽广博,然,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侵扰之心从不曾绝,窥视这富饶之地千百年,几度荼毒天下。如今虽说东夷可以无虑,南蛮虽有战事也尚可抑制,西戎也自顾不暇,可北狄呢?四方蛮夷之中,他们人丁最盛,战力最强,又曾一度南掠成性。若是有朝一日,北面一统,再次南来,这三分的天下,可有阻挡之力?”

  “嘶……不至于吧。”

  “不至于?蔡文姬当年如何会在北面受辱?如此大事怎可侥幸行事?我中原征战不休,人丁逐日稀松,若再不行那休养生息之策,那十数年后,我汉民还剩几人?”

  阿玉这话说的很重,声音却不大,可听到这些个已经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精英的人的耳朵里,更是晨钟暮鼓,洪钟大吕一般。想想这一路走来满地的荒芜,想想这稀松的城市人口……

  “确实少了,老夫幼年之时,虽战事频繁,天下大乱,可这城镇乡野,人丁却比如今多了不下五成。若是这么算,这些年……”

  后面的话王祥已经说不下去了,作为这里年岁最大的一个,他对于人口的对比最强烈,心下受到的震动也最大。为此,他看向阿玉的眼神,都带着几许惭愧。若非这个少年,他居然从没发现这局势居然已经危急到了如此地步。

  “人丁稀少则耕种者稀,善战者寡,若北面再出一个匈奴,那这天下……异族铁蹄之下,我华夏衣冠何存?”

  王祥这话一出,整个室内再无半点声响,就是在门口守着的福寿叔也忍不住垂下了头,一脸的哀伤。

  “兄弟萧于墙而外御其侮。”

  这是山涛,他听懂了阿玉的潜台词,也在第一时间表达了他的政治观点。这让阿玉十分的欣慰。终究,这个时代的人不缺铁血钢骨。

  作者有话要说:  古时能被赐姓,那就是祖上有人在本职工作□□绩彪炳,才能得以被赐官职为姓氏(比如尉缭子,那就是因为缭这个人做到了国尉,并堪称名家,被尊为子-一如孔子,列子这样。所以被赐尉姓。)

  。

  。

  “木莲”——薜荔、又称:凉粉果、鬼馒头。

  在会稽山腹地随处可见:藤攀在大树上的参差批覆,

  薜荔结果,形如莲房,掰开可见许多细小的种子,“木莲”这个别名大概由此而来。

  鲁迅先生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薜荔和无花果同属,也像无花果一样,花为隐头花序,藏花托中看不见;果实是由肥大的花托形成的聚合果。

  感谢小天使们给我灌溉了营养液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古典的彩蝶 2瓶、安 1瓶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