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耽美小说>[综]和古代名人同在【完结】>第104章 当个合格的锦衣卫1

  从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天起, 阿玉就不住的在叹气。是,这里是明朝没错,他这身份是锦衣卫也没错, 可问题是, 亲, 他来到的居然是锦衣卫威名最弱的万历年间, 更重要的是,这还是万历十年7月末,张居正刚死的时候。

  天啊,虽说他也没指望去那锦衣卫一手遮天的地方混,可你也别让他来这会儿啊,眼见着张居正没了, 一条鞭法即将嗝屁, 这整个国家将重新陷入没钱的泥藻, 后头还有万历三大征在线等,这日子可怎么过?

  还有那个今年据说就会接手锦衣卫的刘守有, 不说人怎么滴吧, 能把这么一个牛掰哄哄的机构弄到最后屈居东厂之下,这本事就很说明问题了, 在这样的人手下干活,他能有什么好?

  这么一想, 阿玉就觉得自己这嘴巴有点发苦,万历绝对是大明在位时间的皇帝,足足有四十八年, 而如今是万历十年,也就是说他在这个时代的一辈子,那就是……直接和万历耗上了?而且还基本是贯穿整个万历时期?三十年啊,也就是他能活到万历四十年,你说这以后的日子……牙疼。

  “阿玉,阿玉,在吗?我进来了啊。”

  “唉,进来吧。”

  “怎么样,补名的事儿办好了吗?”

  “办好了。”

  “那就好,虽说如今你年纪不到,可这不是正好守孝吗,等着出了孝,你也满了十五了,正好能替上你爹的差事,也算是有了营生,不至于没了锦衣世家的名头。”

  是了,还有这个问题,在阿玉过了一世高官厚禄的日子之后,他重新回到了底层,成了一个刚失去父亲的锦衣卫的孤儿,一个年纪才十二岁的孤儿,至于为什么是底层?呵呵,这门口喊人,他在里屋都能听见,已经很说明问题了好吗。

  一个四合院,倒座还是后来加盖的那种四合院,就是他的家。虽然也算的上是砖瓦的好房子,可只要张眼睛的一看就知道这房子年头不短了,墙上的白灰都已经开始发黑发黄,剥落大半了,你说这是怎么样的人家?

  进门来的是隔壁人家的小子,和阿玉差不多大,属于从小一起穿开裆裤一起长大的伙伴,同样也是锦衣卫家的孩子。是的,这一片都是锦衣卫人家,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就和人家清朝八旗一般,给十二位的人都划片居住了,嗯,或者说是清朝学的明朝?反正就是哪个意思吧。

  甚至因为锦衣卫衙门众多,比如几乎另算的殿前司(仪仗队),皇城司(看皇城的),和北镇抚司(外勤执行),南镇抚司(内勤情报),经历司(办公室文员),甚至各种附庸等队伍各司其职,所以也分了片居住,好方便各个百户什么的管束。像是阿玉他们家这一片,就是属于北镇抚司的,只是他爹当初因为锦衣卫人员日益庞大,补缺的艰难,所以最终做了暗探的活,档案什么的,就给划到了南镇抚司……这个以后再说啊!

  咦,你们不知道锦衣卫暗探?你当万历年间那几场大仗是怎么胜的?你当这锦衣卫为什么会这么多人的?不就是有不少都外派到了草原,朝鲜这样的地方吗?一条条暗线,连起来给这个国家提供了多少外头的消息啊!真说起来,这锦衣卫,那绝对是属于我们最早的国安工作者,在为国出力上绝对流血流汗,只是这些因为属于暗线的工作,从没有昭示天下,又有文人大肆抨击这对内的部分,这名声才会那么臭的好不。

  在对待锦衣卫的问题上,阿玉觉得,自己作为一个曾执掌过一国重担的高等贵族,那还是有资格说几句公道话的。从春秋战国开始,这所谓的间谍就从没有少过,各国君主也从没有放弃过掌控一个秘密力量的权利,秦朝有黑冰台,唐太宗也有百骑司,最多只是没有大明的老朱家干的这么敞亮而已。

  至于有些人说什么这是皇帝□□的刀?亲,封建皇朝,被集体收养,培养的孤儿们,不效忠皇帝,你让他效忠谁?准备造反吗?锦衣世家,世代为皇帝鹰犬,这已经延续了几百年,都成惯例了好不。对锦衣卫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鹰犬的问题了,而是工作的问题,生存的问题,家传职业的问题。

  哦,扯的有点远,咱们这会儿不是给锦衣卫翻案的档口,也不是普及知识的时候,继续说阿玉。阿玉爹当暗探那这工作危险程度很是不小,一般不是热血上头就是没法子,一般真心没人干。看看,这不是,干了不到五年,人就没了,具体怎么没的还不好说,因为涉及到国家机密,尸体也没能带回来,就同僚过来说了一声,带回来一样遗物,这后头没了。

  这样的结果显然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比如他奶,于是,这边刚知道爹死了,那头奶奶也没了,早年丧母的阿玉彻底成了孤儿。若非锦衣卫本身制度不错,有个父死子继的政策,有战死的抚恤金可以指望,估计隔壁人家都该帮着找牙子来卖房子了。

  不过在怎么政策不错,孤儿就是孤儿,这是没法子改变的。所以喽,隔壁几个交好的人家自然而然就起了同情心,想要帮着照顾一二,远亲近邻嘛,这一代都是老邻居,都是几代人的交情了,关键时候还是挺给力的。再说了,这锦衣卫好歹也是十二卫之一,是武人,讲究的那就是个同袍之谊,哪怕是为了义气,也不能人走茶凉,撒手不管对吧。

  为此,周围的邻里都挺热情,今天你来看看,明天我送点吃的,后天某家来喊吃饭,这样的情分说实话,阿玉那是真的,很久没有感受过了。刚过来的时候差点没反应过来。

  不过不管怎么说吧,有人关心自己,阿玉心下也是高兴的,对照一下以前当乞丐的日子,那真是……

  “先这么着吧,我爹才过了百日,还有两年多呢,谁知道会怎么样。到时候只要不至于让我没个出路,我就谢天谢地了。对了,你怎么这会儿来了?你爹没喊你练武?”

  “哦,我娘做好饭了,让我来喊你吃饭。今儿是分活的时候,我爹卸了差事就去了百户那里,这会儿还没回来呢。”

  说话间,这自来熟的小子已经在一遍坐下了,顺手还拿起了一边阿玉整理好的竹条,帮着清理毛刺,那动作一看就知道,在家绝对没少干活。(恩?北方没有竹子?事实上曾经北方真的有,想想秦岭能有大熊猫,能有长毛象,你就该知道,一切皆有可能)

  “不用那么麻烦,我自己能弄着吃。”

  “吃什么啊,你爹留下的银子,这些日子花的差不多了吧,丧葬银子,抚恤银子什么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下来,到你手里又能剩几个。唉,到你能领粮饷还有那么久呢,如今能省一点是一点。”

  即使是锦衣卫人家,也不是一定就凶神恶煞的,看看,这邻里之情,同僚之情和寻常的普通百姓又有什么区别?

  “我身上到底带着孝呢,还是两重……对了,铁虎,你看我这篾匠做的怎么样?能卖钱不?”

  两重孝有多晦气,这对于一个常年在古代生活的人来说,那是相当清楚的。别人热情,怜惜,可他却不能不懂事儿,不知道分寸,特别是人家还有老人的情况下。若是真的因为他,这隔壁人家老人心里有了隔楞,家里人不和,那他岂不是害了人家?还不如就这样,大家相互体谅几分呢。反正这所谓的不好过,放到阿玉身上,他还真是不愁。

  不说如今这手里的篾匠活能换多少银钱,就是其他的活计他会的也绝对不少,随便一个拿出来,那就绝对不会换不了钱。这个读者心里都有数的对吧。

  此外,早在穿过来的第一时间,他除了整理记忆,就已经下意识的将这个院子里的所有屋子都检查了一遍,不说别的东西,就是这绣春刀,弓箭,皮甲等一应物件就绝对让阿玉信心满满了。只要过了最初的三个月,过了父亲和奶奶两重热孝,他就可以走出去,去山里采药打猎,换取银钱吃食。若非守孝期间要吃素什么的,他这日子过得绝对比以前大部分穿越的初期好的多。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出身在武人家其实好处还是不少的对吧。

  “你这不是都要过百日了嘛,还那么忌讳干啥?”

  “行了,少说几句吧,你若真是想帮我,这样,我做完了东西,你帮着卖怎么样?免得带着孝人家不让我进铺子。”

  “这有什么可说的,本就该是我的事儿。对了,他们说了那烧埋银子的事儿没?”

  “只说让我等着,毕竟是死在了外头,上头估计还要在核实一下。放心,即使那边再克扣,总不会一点不给,好歹这么些人看着呢,规矩总要顾忌点的,不然以后谁给他们卖命?”

  “这到也是。咦,阿玉,你这手艺比以前好了不少啊,看看这东西做的,哪里还像是个提篮,我瞧着都快能放多宝阁了。”

  “瞎说,不过这东西……若是上一层红漆,估计确实能卖的价钱高些,街市口饭庄那红漆提篮,我记得他们掌柜的说,买来的时候可是花了300文,都赶得上红油方桌的价了。”

  “嘿,这明打明能多这么些钱,你……是不是不够钱买红漆?早说啊……这样,我这里还有十文,先给你,你算算,够不够买点来?若是不成,我问我奶要去,你这些竹子才几个钱?手艺能算几个钱?就那点红漆,哪怕是要30个钱呢,那也是十倍的利。”

  别看这铁虎一脸的憨厚,满身的粗糙,不用第二眼就能让人知道是个武人汉子,可这心眼却绝对不出粗。算起账来更是利索的比刚进铺子当伙计的小子都快几分。对于什么利润更是敏感的很。

  这或许也能算是锦衣卫特色的一种吧,作为底层的锦衣卫,除了出公差什么的,一般每隔上十天半个月的就要轮一次差,或是当个巡街收好处费的,或是在各个衙门做监听的,此外作为天子亲卫,为了维护皇帝都城的威严,连着城管的事儿也一并要兼着,这需要掌握的技能不是一点两点啊。如此一来,耳聪目明,伸手灵活都已经不能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了,怎么给小团体搞到小福利什么的,才是出头的关键。

  恩,顺带说一句,阿玉爹就是不会要钱所以出不了头……

  “什么啊,我难不成连一二百个钱都没了?若是那样,这几日早就饿死了,是时间,这东西耗费的时间太长,没有一个月,都出不来,你说,有这功夫,我干什么不好?干什么不能来钱?”

  阿玉觉得,他若是不赶紧的将后面的话说出来,那铁虎都能直接将他拖着往外头走了。好在说话够及时,堪堪的保住了自己热孝不出门的承诺。

  “一个月?妈呀,果然贵的那就是有道理,这也太折腾了。”

  “可不是,最要紧的是,这一个月里,稍微碰擦那么一下,这前头的就要白干,得重来,你说,这费劲不?成了,先弄点利索钱吧,我这已经攒下了五六个,明儿你出门的时候帮我去前头杂货铺问问?”

  “行啊,那,这吃饭……”

  “真不去了,别的都好说,你奶到底年纪大了,即使她自己不在意,咱们做晚辈的总也要避忌点,免得冲撞了。”

  这话说的多贴心,多为他们家着想,评选个大明好邻居都能上榜了,你说,铁虎听了是啥滋味?那是立马感动的拍着胸脯说道:

  “成吧,那我回去给你端来,咱们一起吃,我陪你,吃完了,我就帮你问那提篮的事儿去。”

  哎,再怎么机灵,到底也是个孩子,这好忽悠的,阿玉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作者有话要说:  明代的白银以锭为主,就是俗称的元宝,大元宝是五十两一锭,普通小元宝是五两一锭

  一两值1000文,一两银子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500元左右,一把菜刀30文

  明朝工资:

  柴薪皂隶:百姓有给国家服役的义务,不过服役是有工资的。轮到当役了,派给当官的跟班,柴薪皂隶就是买柴烧水、干杂活。年收入20两,计13216元。

  马夫:给政府公务员赶马,出差办事使用。年收入40两。计每年26432元。

  明朝县官:正七品每月俸禄7.5石或一年45两白银。实际月收入7.5*188.8*1.75=2478元。每年约3万元。其它收入:柴薪皂隶4个、马夫一个,这5个人工资由国家支付。冬夏官服和笔墨费由国家补贴。新官上任,还可以先拿到40两修理费。

  学生:考上了秀才每人每天给一升米约2斤,(刚够两人吃)给鱼肉油盐。(注:明代10升=1斗;10斗=1石。)明代优待秀才时甚至可以拿到每月1两白银的廪膳费。

  街头挑担卖油的小贩:一年收入约20两。计人民币13216元。

  杀猪的:一天一钱,一月3两,一年有36两,看来杀猪的收入直逼马夫了。约23789元。

  锦衣卫指挥使,正三品官职,俸禄是35石米,一石米约为180斤,按照现在的米价,也就在两万元左右,对于月薪两万元,总旗,小旗,总旗是正七品,小旗呢只是从七品,总旗月俸7.5石,小旗则是7石。

  明朝的物价(万历年)

  大米白银1两=2石即377.6斤。合人民币1.75元/斤。

  上等猪肉白银1钱六分=8斤合人民币13.2元/斤。

  上等羊肉白银1钱二分=8斤合人民币9.5元/斤

  牛肉五斤白银七分五厘合人民币9.9元/斤

  五斤重大鲤鱼价白银1钱合人民币13.2元/斤

  栗子五斤价白银6分五厘合人民币8.6元/斤

  活肥鸡一只价白银4分合人民币26.4元/只

  白布四匹价白银8钱合人民币元132.2元/匹

  绵花一斤价白银6分合人民币39.6元/斤

  高级红枣100斤价白银2两5钱合人民币16.5元/斤

  会试用黄绢伞二把价白银六分合人民币3元/把

  刑部用铁锹五把价二钱五分合人民币33元/把

  官用桂圆重二斤八两价一钱二分五厘合人民币29.5元/斤

  以上物价跟据明代万历年《宛署杂记》。

  棉花每斤一钱六分 青布夹袄每件四钱五分

  潮蓝布每件三钱二分 绿梭布每匹四钱五分 平机白布每匹四钱八分

  儿童学费(官家)每月一钱 儿童学费(中等)每月五分

  小米每担五六钱 谷每石五钱至八钱 粮每石五钱至一两八钱 白麦每石九钱

  肉每斤一钱五分

  好马每匹八十三两三三钱 走骡每匹五十两 草驴子每头一两二钱

  房子一栋四十五两 赁三间小房连家具每月一两 中等房子每月三两

  地每亩二两 大松梁每根五六两

  花红毛边纸每刀六两 一家三口生活每月一两 细色稻米每石一两

  旱磨每盘八钱 绢罗每面五分

  橄榄每斤一钱二分 松木棺材每具三两二钱

  (资料来源:彭信威《中国货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