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第1章风起

转眼又过三年,公元前465年,

这一年,燕国献公去世,孝公燕桓即位。

这对于遥远的南方吴国而言,无关紧要。

风,渐渐起来了。

这一年,吴国堪称国泰民安,正如吴太子安三年前问吴王地:为啥要制定宪法,各地还要有不同的刑罚执行标准。

吴王地的回答是:不同的地方,他们接受的底线是不一样的。

受教育高的人,希望秩序越完善越好,最好路不拾遗。

但是对很多受教育低的地方,他们只想按照他们的习俗和日常习惯做事,不希望被各种各样的约束,如果你约束太多,他们不仅仅离心离德,还会勾连国贼发动叛乱。

所以国法也好,政令也好,用人也好,一定要因地制宜。

习惯了高压统治的吴越之地和不服王化的益州巴蜀,你要是用同样的高压统治,他们一定会阳奉阴违,甚至关键时候发动叛乱。得民心者方可得天下!

按照这个理念,三年来吴国再两父子齐心协力下,制定调整了大量符合扬州,益州,徐州,豫州,荆州五大州的五部不同法律体系。他们共同构成了吴国的整个律法体系。

还别说,自从各地百姓积极参与制定宪法,制定刑法,制定民法以后,各地百姓反而心安了。

因为法律是他们制定的,法律是他们推选的议员代表制定的。

于是他们就有底气安心下来。也可能是吴国人口不太多吧,就四百多万人口,后来四个富士康的规模而已,管理起来相对更容易,土地上的百姓也更容易满足和取得共识。反而是千年后,人口动不动按照亿为单位,那治理起来才真麻烦,也更加复杂多变。

一旦形成了共识!

任何人要破坏他们的律法,都会伤害这种“安全感”。就会引来反感。就比如律法明文规定保护合法所得的私有财产。

官员和权贵肆无忌惮破坏这种律法,非法窃取他人财产,比如造成其他百姓恐慌,恨不得赶紧干掉这种规则破坏者。

当人人都愿意维护法律的尊严,愿意遵守的时候。

那法律才是有尊严,有生命的。

同样的,虽然吴王地和太子安的专制权力被限制。

但是他们反而变得很轻松。

上上下下,各司其职,丞相有丞相的工作,六部尚书有六部尚书的工作,三军都督也有他们的工作。

大家各司其职,就组成了强大,令人畏惧的吴国。

然而,吴国越来越稳定的内部,越来越团结的对外。

也导致中原各国的恐慌。

一个叫做“梅竹楼”的江湖组织就这么奇奇怪怪的应运而生。

这些年,由于益州荆州新入,吴王地时常前去视察,或者派儿子去视察,导致荆州益州的控制力急速上升。

反而是眼皮子底下的发家地区:扬州,却多有疏忽。

按照他的逻辑,大家都有良田百亩,森林成片,不太可能没事造他的反。

他这句话说的也没错,大多数时候,老百姓都只想过点安生日子,没心情去搞什么造反。有吃有喝,造反干嘛。

嫌弃命长?

但是这是普通人,还有一些不普通的人,却乐此不疲。

因为他们不想“普通”,他们想要成为“人上人”,

人类的原始欲望,驱使他们,选择了冒险。

有感于东南基本盘,有些奇奇怪怪的言论和表态。

让吴王地闲来无事,就带着300锦衣卫,五百虎豹骑和五百龙骧卫,外加五十名剑术了得的“大内侍卫”。

就这么乘着吴越楚特有的楼船和艨艟,就来到了吴郡姑苏。

看着这里逐渐恢复的经济,但是这里的人口,还是远远逊色,19年前,他穿越时候的样子。

那时候的姑苏,人口鼎盛,为扬州徐州之冠。

可惜连年战乱,把这里破坏的干干净净。

费心费力修建一座城池,可能需要很多年,很多年,但一把火烧了,却只需要一夜之间。

战争和人类的破坏力显而易见。

吴王地派已经越来越成熟的太子安镇守寿春首都,他就来到了这里。

这已经是最近两三年的惯例了。两人轮流执政和出巡 好处显而易见,。

来到姑苏的吴王地很低调,当地郡守,郡尉等,甚至都不知道他来了。

他就这么穿街而过,休息一晚后,就继续向南。

他的“五狗八马”也已经不是19年只会跟着他斗鸡走马的流氓混混了。

他们已经升级了。卓文兵可能是能力太强了。

再加上和“外朝”牵扯太多,已经被他派去颍川郡担任都尉,现在屠娇带着五百龙骧营,谭义带着虎豹骑。柴火执掌大内侍卫,车侯和泄昆带领锦衣卫。

相比其他还要被国事占据大量时间,这帮人却可以专心致志的练武练功,因此19年前稚嫩的他们,如今也已经今非昔比。毕竟年纪也摆在那里、

吴王地都已经过了四十岁,这些家伙年纪最大的比他大了十岁还多。

一路视察,吴王地还真的发现不少问题。

比如是不是就能听说某地要仗势欺人的恶霸,一问,才知道是某个县老爷的公子。

那还能怎么说,自然开膛会审,为百姓伸张正义、。

这种可以在,民间刷好感的事情,他们两父子都是乐此不疲。

最关键倒霉被连累的官员,可以发配到西部“再就业”

啊。国家费时费力培养的人才,哪怕不能做官了。也一样可以去该去的地方发光发热。

这种事情做多了,其实也就那样。

早就形成流程了。

一般而言,他们巡视的时候,州级通判和巡察御史都会派人,甚至亲自跟着,就是怕出事。

来到余杭县,也就是后来杭州一带,行至傍晚,屠娇等人询问吴王地后,准备赶路,进城休息。

却没想到,在越过龙溪,也就是东苕溪的时候,从河里突然“弹射出”一帮刺客。

他们借助杠杆弹射的力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持剑刺杀而来。

“护驾”,屠娇等人反应还不及柴火,柴火心眼不够多,导致他只能担任亲兵头子的角色。

带着剑术高超的五十名大内侍卫,身先士卒接阵。

越女剑不是只有吴王地会的,他的亲军都会,但只有最刻苦,最高超的人,才能选拔做他的大内侍卫。

但让吴王地吃惊的是,这帮从水里杀出的黑衣刺客,不讲武德的先抛出大量石灰。

被大内侍卫击飞后,导致桥内外,全是粉末。

幸好刺客不知道“粉末爆炸”原理。

不然点个火,搞不好会团灭桥上众人。

更让他吃惊的是,训练有素的大内侍卫,可能是只能闭着眼睛对战。

导致他们两个打一个刺客,都非常费劲。

吴王地没有轻举妄动,放任柴火驱使马车过桥。

桥并不宽,却接二连三杀出刺客。

最近的一个,甚至已经把剑靠近马车三尺之内,还是柴火亲自出手,击退来人。

“走”。侍卫长柴火身材魁梧的堵在刺客前面。

“谭义,牵我马来”过桥的吴王地,很快跳下马车。

虽然长途行走,坐马车更舒服,但临阵作战,还是直接当骑兵更爽。

谭义急忙道:“陛下,这里危险,还是由我护送陛下前往余杭县”。

“别废话,执行命令”。

谭义急忙跳下马,把自己的战马让给吴王地。

吴王地立马翻身上马。没多久,一个锦衣卫百户立马给谭义这个新任指挥使换上新的战马。

“传我将令。沿着桥梁,呈现扇形布阵”

虽然人数不少,但是训练有素,没啥迟疑,很快列阵。其中反应最快的还是骑着战马的虎豹骑。

也就是虎卫营五百人。。

紧接着的就是沿着河边列阵的龙骧营。

反而是锦衣卫三百人最混乱。车侯和泄昆明显能力差了点意思。

“张弩!”列阵的龙骧营重甲步兵和虎卫营骑兵。

很快沿着桥梁列阵。

“射!”吴王地一声令下。

骑兵和步兵都开始用弓弩瞄准射杀。

至于会不会伤到柴火等人。

吴王地并不在意。

果然,刺客虽然很多,武功可能也很好,但还是不敌当代最先进的武器。

哪怕是最强的剑圣,也很难面对这种密集的弓弩打击。

这么近的距离,不亚于被冲锋枪或者机关枪密集扫射了一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