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历史军事>我要揍的勾践生活不能自理!>第151章 班师回朝2

时年九月,安排好郑国事情后,吴王地带兵返回吴国!

第一站自然还是淮阳郡治所宛丘城。

“大梁,中牟,尉氏三县并入淮阳郡,萧靖,你负责镇守这里,主持鸿沟的挖掘。

不要着急,慢慢挖掘。我国短期并不具备征服中原各国的实力。不可因为一条运河,弄得天怒人怨。”

历史上隋炀帝不就是历史上少数几个修运河丢了民心的。

吴王阖闾还有伍子胥修运河,元朝修运河都没看见迅速崩盘啊。

这说明,哪怕是善良的政策,手段过于直接,粗鲁,那也会成为恶政!

最典型的还是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

绝对衬得上雄才伟略四个字,但大秦百姓一点都不感激他,反而恨不得他快点死。

就在于他把需要百年做的事情,只用十几二十年,就做完了。

想想同样的事情,汉朝从汉高祖,一直到汉武帝,经历前后五六代君王,才做成:打垮匈奴。

蒙恬兄弟打垮匈奴的代价,就是秦朝百姓不堪负重......

在军事上的迅速胜利和获得国民喘息,休息,民心之间。

他毫不犹豫选择后者。

军事上不胜利,他可以慢慢等世纪。

但民心一旦丢了,就很容易灭亡。

这点吴王夫差和智伯瑶都在反复上演,对百姓残暴,丢了民心的后果。

“除此外,许伯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张天师,你负责游说许伯,交出许国,我们在岭南番禺,郁林郡等地,拥有大片无人开发的土地。

可以劝说许伯带着宗室去那里开发。不过是重复570年前,周武王分封诸侯的再次开垦而已。”

所有人默契的点头。留着许国在这里,已经成了阻碍吴国高效调度豫州国力,迎战北方强敌的障碍。

随着会盟后,各国偃旗息鼓。

也就是吴国趁机剪出许国的关键。

“废国设郡,不知道大王,想要取个什么名字?”

张道衍成竹在胸。

实际上不把许国灭了,在整合阳翟,伊阙,新城等关县。

那两万精锐的禁卫军就没办法脱身。

禁卫军怎么能当地方郡兵用?

“许国横穿颖水,就叫颍川郡吧。阳翟,新城,伊阙关都并入其中。南阳方城以北,淮阳郡鄢陵以西都属于颍川郡。”

他记得历史上秦始皇公元前230年轻松灭韩后,在这里设立颍川郡

自然,秦始皇的颍川郡要比他的大。

那个时候韩国首都在新郑,郑国已经被韩国灭了一个半世纪。

张道衍点点头。

“卓文兵,你带锦衣卫协助一下张天师,把许国还有阳翟,新城等地的百姓,进行一次政审,凡是有可能在之后挑起吴晋战争,甚至成为晋国内应的家伙,要么让他们去死,要么把他们迁移到地广人稀的益州各郡。颍川郡也好,淮阳郡也好,绝对不允许有敌国得的内应,尤其是 那些有私兵的大家族,宁可错杀,不可漏过!与其到时候我们被困的时候,他们跳脚,反叛。

还不如一开始就把他们干掉。还有告诉展如将军,他们移民去了益州,也要派兵监视,如果有图谋不轨,直接先下手为强。图谋不轨可以,打不包括,打造兵器,铠甲,弓弩,煽动叛乱言论,多贵族士绅串联......”

其他高官也早已经习以为常。

吴王地能一步步稳住吴楚合并的大吴王国。

不就是为人慎重。

宁可前线淮阳郡和颍川郡兵力不足,也不能留下一帮居心叵测的家伙,留在各个城池。

“最后,记得整顿郡兵,虽然豫州人口密集,但每个郡,最少有在编两万可以自我防守的郡兵为上。

不然禁军抽走,来不及救援,还不得被人轻易夺走!”

随后他按照惯例从禁军中抽调一部分战功显着的高级军官,走马上任。

实际上谯郡的太守曹豹,淮阳郡的太守褚休都是有两个特点:豫州本地的!这个特点让他们可以迅速上手,也有利于他们沟通地方。

千万不要小看没有千年大统一王朝的春秋战国的“十里不同音”的方言体系。吴人的口音和楚国口音,就差距巨大。

想想2000年后的共和国都还在为了推广普通话在奋斗。

更何况现在。

所以,当地人听你口音,就知道你熟不熟悉本地。

所以整个很重要。在他推广“汉话”还没有取得全面的胜利以前、

那种不允许官员本地当官的“三互法”,还没办法推行。

第二,他们出身讲武堂。

吴王地长期兼任该学校的校长。

所以导致这里毕业的每年3000人,讲武堂的学生为总人数3000人。

分为军官班,校官班和尉官班。

其中军官班为三年级,校官班为二年级,尉官班为一年级。

学期只有半年。也就是每年每个班组都有两批学生毕业。

每一批为五百人,两批1000人是,三个年纪为3000人。

你不是说,校制学期只有半年。

怎么同期学生只有五百人毕业。不应该是每期一千人?

答案是:不合格的需要继续学习半年。

而他对军官要求可比士官学校要求高太多了。

还有,军官班三年级毕业的,也不一定就是将级军官。

军衔等级高低和讲武堂没关系。全靠兵部审计,按照“军功授爵制度”进行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