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 三晋

“不着急,好戏在后头。我看看赵无恤有多少物资和人命往里面填!”麻成等人也点点头。

守城战,这有利于防守方啊。

巴不得赵无恤全军死磕守军。

当年王子结带着五万楚军攻打豫章郡,不也是这个套路

被徐承打得全军覆没。

开始威风,不叫威风,真威风,要获得最后的胜利。

“走吧,我们回宛丘。”随后一行人不仅仅没有救援鄢陵。

反而跑南边的宛丘去了。

得到消息的赵无恤直皱眉。

又是这种老套路。

虽然套路老,但确实管用。

搞得现在赵无恤都无语了。

自己气势汹汹的来。

结果就这样铩羽而归?

连攻三天,护城河掩埋了一半,却战死,受伤退役三千多人。

感觉不太划算的赵无恤,和部下商量“退兵三十里,我们等智伯和魏子过来。”

然后赵无恤就撤走了。

后方每天只走15里路的智伯瑶,魏驹等人也觉得这样没意思。

就走到了以前,刚好和退下来的赵无恤合兵一处。

三人面面相觑?

有些事情,心照不宣。

“接下来,还得去鄢陵会会那个吴主!”出于政治正确。

他们是不能称吴地为吴王地的。

因为他们名义上效忠的是只有公爵爵位的晋公。而晋公效忠的又是洛阳的周天子。周天子的爵位是夏启开始的“王爵”。

甚至纣王以前,做的称“人皇”。武王伐纣后,周代大王,开始自称天子。

上天的儿子。

智伯瑶的提议,很快获得魏驹和赵无恤的认可。

一行大军,也有八九万人。

出于安全考虑。

他们的十万大军,已经开始“超标”了。

面对越来越多的晋军抵达。

还在组织士兵重新“维护”护城河的马孙成等人也傻眼了。

幸好探马来报及时。

军民再次撤回城内。

同时快马报告给宛丘的吴王吴地。

看着密密麻麻的三路大军,把鄢陵北门,东门和西门全部围住。

只给他留了个南门方便突围。

话不投机半句多,再次提刀干上。

这一次,三路晋军就要凶残多了。

三天就把护城河很长一段掩埋。

自然过程中,也没少被城头精锐的吴军禁军射杀。

你可以怀疑吴军补充了大量新兵(之前提到士兵年龄18岁到25岁),他们可能心智不够成熟,或者说缺乏对死亡足够多的认识。

但你不能说他们训练不合格,也不能说他们的武器不够精良。

吴军的兵器,包括弓弩,射程和杀伤力,都明显高于晋军。

提前提到的“英格兰长弓”那种带偏滑轮组的复合弓。

杀起人来,不仅仅快速,高效。

还很致命。

复合弓不仅仅有省力的作用,这种省力,会让原本只能一天射出30只有威胁性的箭羽的强壮士兵,在使用新的复合弓以后,可以射出至少50只。

所以其他各国的箭芦,只有30只箭矢。

吴国的都是五十只装。这就是对自己的自信。

除了省力,就是又快又狠。

所以为了填这条护城河,晋军没少死人。

不少尸体直接就被掩埋在了护城河。河水都变得浑浊不堪。

吴军士官和军官指挥下,很多训练很出色的新兵,还是渡过了最艰难的“新手期”。

有时候,战场上的经验,不是老兵说几句就能真的懂的。

这需要士兵,拿命去积累。

四倍于自己的敌军的攻打。

一点都没有让马孙成等人着急。

反而在兴奋,战功又要到手了。

曾平几年,虽然有几次灭国的武装游行。

但那时候更多的是以势压人的政治斗争为主。

就好像蔡国和陈国的灭亡。

简直堪称儿戏。

他们的士兵巴不得快点加入吴国,好分田分地。

奴隶主也早早就逃到了晋国,秦国寻求避难。

然而,别看晋军好像势大。

其及其焦虑的还就是智伯瑶等人。

只因为伤亡不断在扩大。

他们已经陷入了进退两难的“沉没陷阱”。

也就是说,死了五六千人的赵军,如果不攻克城池发泄一下,抢劫一番。

这投入和成本,完全赚不回来。

连带着智伯瑶和魏驹也有些后悔,草率了。

当他们捡到大量从伤兵身体拔出来的箭头。

才发现,这种拔出来就带出血肉的箭头。

是吴国特制的“三菱箭头”。这种秦始皇兵马俑大规模发现的这种玩意,非常可怕,它呈现三角形状,箭头内部有放血槽和倒钩。

如果不及时拔出,人会失血过多,迅速流干,身体变得冰冷。

但如果你迅速拔出来,就好被倒钩撕裂一个巨大的口子。

导致伤口难以治疗和愈合。

等于命中身体,就很可能凉透。

这种武器的大范围使用。

也导致中招的晋军和此前吃了大亏的楚军和越军一样,面临惨痛的代价。

也就吴军知道,需要立即用消毒后的手术刀把皮肤切开,然后在顺势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