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 整合

比如刺史府审核。才能报给更上面的“大理寺”最终裁定。

吴王地提高应天府的目的,还是因为在这里建立了“殖民部”的机构。

用于对外殖民。

这个时候殖民,他改成授权殖民公司“民办”。

实际上就是鼓励地方贵族,地主去掠夺海外领地。

相比起寿春,金陵明显离最近的殖民地:南洋和东洋,最近。

等他们赚到钱了。

自然会发展大海航事业。

全靠他这点钱,压根行不通。利益才能驱动大地主,大资本前仆后继......

扬州的核心自然是吴郡,应天府,以及作为配料的豫章郡和会稽郡,还有闽中郡。

别看三郡各自占据后来一个省。

但在春秋时期,是真的不发达。

越国灭了后,越国的老弱,也才十万出头,散布在会稽郡十几个县。

闽中郡更惨,全靠囚犯大量迁入才有几万人。

吴王地只有真去了解才知道,没有大量后代着名的水利设施的时代。

这个时候人们全靠老天爷赏饭吃啊。

旱灾,水灾都能让老百姓颗粒无收......

因此组织老百姓修建“利国利民”的水利设施,就是各地官员的“政绩”所在。

相比起吴国的“基本盘”的徐州五郡和扬州五郡。

这10个郡

改革反而是最轻松的。发展也比较迅速。

但要论经济恢复速度。还得说:“豫州”。

豫州不是后来的河南省,两者不一样的。

他是流传甚广的夏禹九州的核心成员之一。

逻辑上应该在河南,但很明显现在吴国达不到这水平。

但不会影响他借助这个名声,成立吴国的“豫州刺史部”。

所在地就在寿春。因此邗沟以西的淮河南岸的淮南军和长江以北的庐江郡,自然属于豫州。

后来这里属于安徽中部。

然后,随着国内整顿完成,尤其是左,中,右三翼大军的建立。

让他很快灭了蔡国,改为上蔡县,并把汝南郡守府,迁到了蔡国原来的王宫所在地。

也是淮河流域最重要支流:汝水流域的管辖机构。

大概在后来驻马店市和信阳市一带。面积很大,人口很多。

灭了蔡国,结果中原霸主晋国没说话。

第二年,也就是今年,吴王地又直接灭了陈国。

并在陈国基础上整合出吴国的北方门户:淮阳郡。

也就是秦汉时期的陈郡和陈国。大概在河南东部周口市一带。

北面就是赫赫有名,商朝遗民建立的宋国。首都开封,后来赵匡胤的宋朝就是沿用的春秋战国的宋国国号。

西北面是以新郑为中心的“春秋小霸”郑国。

大概在后来郑州一带。

离韩国灭郑,好像还有上百年。

但现在夹在吴国和晋国南北霸主中间的两国。

很明显不太好受。

自然,由于最近三年,吴国接连灭了“盟国”陈国(组建淮阳郡),蔡国(并入汝南郡),莒国(并入了东海郡),薛国,邹国(这两国并入了彭城郡)等一堆国家。

豫州也是五个郡:汝南郡,淮阳郡,淮南郡,庐江郡,以及被称为“泗水郡”的原淮北郡。

这个郡就在皖北地区,也是宋国的邻居。

最终因为迁都到了“谯城”正式命名为谯郡。

位置应该在亳州。从这里看,也就是新首都寿春淮河易贝的正北面。谯郡和汝南郡都特别大,人口也比较密集。

接连灭了多个国家后,人口集中起来了,力量自然也集中起来。

至于导致郑,宋,鲁,陶(定陶),许(许昌)等国纷纷倒戈,跟了新大哥晋国。

晋国内部的平衡使得他们比吴国更加注重脸面。

但要让他们为了灭国的小国和吴国交战。

他们也很不乐意。

此时春秋各国还没有适应吴越等地已经带头的“举国军事化”的进程。

也就是说各国能动员的国民军力,并不在巅峰。

哪像吴国,光是豫州五郡就能动员十万大军。

千万别小看十万大军,这已经是可以争霸中原的主力了。

很多有志之士都知道,相比起北上争霸的吴王夫差。

吴王地采取的是一步步扫除争霸路上的障碍。

现在这种局面。晋国哪怕击败了吴国,也不过是签署另一个停战协议而已。

就好像吴国没办法一口气吞下晋国,晋国也没办法彻底击败吞并楚国的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