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九州

“按照夏禹的九州地图,我们现在控制了徐州,豫州大半,扬州全部,荆州半个,如果加上西吴,那就是荆州全部,梁州的巴郡,汉中两地。因此寡人决定设立扬州,荆州,豫州,徐州四个刺史府,加强对百官的监督以及地方民告官的执法力度。”刺史府的最大作用就是允许百姓告官。只要刺史府不败坏,那么各地郡守县令就有一把利剑悬在头顶,随时让他们丢了乌纱帽甚至性命。

法正很快思维急转道“我国有18郡,其中除去扬州府,还需要设立三个刺史府,请陛下先定坐落城池,再分割辖区”。

吴地很满意,于是道“金陵偏于南,不易争霸中原,因此迁都北上,那是必然的,放眼全国能占据天险又位居中央的只有寿春,因此,寿春虽然不在豫州核心,甚至偏于南,但已经是最好的核心所在,可谓豫州刺史府治所”。历史上豫州主要辖区在河南,而寿春位于安徽中北部,虽然靠近,但实际上并不属于传统的豫州辖区,可是作为比郡更高的州级设置,不求其他,先求稳,这毕竟不是军事机构,不讲究靠近前线,一旦被人端了,那人才损伤就太大了。

法正道“如此,扬州豫州先定,扬州在江都,豫州在寿春,一为长江下游核心,一为淮河中游核心,可以起到检测各地的关键作用。”刺史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必须能迅速检测到各地。

“徐州核心就是彭城,这点毫无质疑,它不仅仅是徐州最多人口城市,还是文化经济,交通中心,这里也无争议”。作为徐郡核心的彭城,这些年南来北往,交通核心枢纽的地位日渐巩固。

法正点头。“荆州我意定在襄阳,等楚国稳定可以把人口八万户的南阳郡分割南北两郡,南部汉江流域设立襄阳郡,加强对楚人控制”此前不做,只在于,官僚不足。可是随着时间过去,大局已定的吴国就会慢慢分割。加强控制。相比起吴国采取小县小郡的策略,楚国的郡县都太大了。这点情况,对比一下扬州和荆州郡县数量也就知道了。

“襄阳沿着汉水东进,可从长江入金陵,确实是个好地方。也是荆州核心地带。可”。他本以为,吴地会选择在郢这个楚国首都。但没想到,吴地压根就会要弱化载郢的地位,不仅仅会把这里汇聚的近20万人口分割到襄阳各县,使其得以逐渐设立高达十个人口在一两万之间的小县。而载郢也不过是其中一个人口略多的大县而已。

法正点头,“如此,徐州可以监督淮河以北的徐郡,东海和琅琊三郡,也就是北军都督府辖区。

除此外还可以兼顾泗上盟国的安抚工作。”吴地点头。“准\\\".

“寿春的豫州都督府可兼顾汝南,淮南淮北三郡。兼顾陈蔡藩国事务,此地皆为豫州旧地,可以如此”。

吴地看了看,道“可”。

“襄阳的荆州刺史府可兼顾汉中,南阳,江夏以及未来必然新设的襄阳四郡。同时兼顾协调楚,周,郑秦诸邻事务。”

吴地道“如此,剩余盐城,广陵,庐江,以及以南地区吴郡,会稽,闽郡,江西均为扬州,这未免太大”。

法正道“州府新设,而扬州府辖区一向如此,可以先稳住内部,这样就能击中设置新设三府。相对更加容易”。吴地考虑一下,这估计就是“强干弱枝”的理论吧。但扬州还是太大了,他觉得还要把盐郡,广陵重新并入并州,他记得看三国演义地图,汉代徐州就包括淮河以南的苏中地区,只不过汉代只设广陵郡,曹魏才分裂,增加了淮阴郡!

逻辑上他的盐城郡,就是淮阴郡另一种存在!

于是和法正说了一下,法正没有坚持!吴王地于是道“既如此,明日你在朝上上奏,寡人批准,即可办理,此前你要准备好相应事物”。

法正点头。

然后吴地看着地图道“明日你让人上奏请封诸公子,寡人就把他们藩地定下”。

法正犹豫道“不知陛下当如何布置”。

“除去储君太子安以外,其余公主,王子均有,封次子定为长沙侯,三子公子团为旬阳伯,世镇汉中,成年以后就藩,四子公子结为颍上伯,封地颍上,成年后就翻。除此外,长公主吴慈为台湾县君,食邑台湾县,二公主吴爱为吕宋县君,封地菲律宾将军府吕宋岛金山县。”。

法正看着这些封地无一不在边疆地带,因此也不反对。

次日,在早就筹备好了的朝会很轻松就通过了,御史台联名请奏设立四周刺史府。

吴地就是背后策划的 ,所以很快敲定推行。顺便提了一下设立襄阳郡,分裂南阳郡,加强荆州控制。王孙雒也立即点头,相比起吴国郡县的面积狭小和人口较少,吴国核心地带的扬州都显得比较小。

理论上郡县越密集,控制越严密。因此王孙雒很快就同意了,他甚至举一反三还要把汝南郡分割。七万户的汝南郡完全可以分成两个郡,甚至面积辽阔的江夏郡都可以,可惜江夏人口太少。最终由于事情太多,熟练官僚太紧凑,因此后面两个暂时搁置。

随后,法正的御史台有出列一人奏请“请封诸公子公主”。

然后吴地就下诏分封三子和两个公主。并在法正奏请下,定下“九州之内不封国,九州以外列封国”。的原则。大致上就是,朝廷能控制的就无需设立封国控制,不能控制的,就用封国加以控制。

这让改革派和守旧派都能接受。事实上有了吴地这个\\\"规定\\\".大家都有了盼头,又不威胁朝中大员手中实权,因此大家很快结束这个困扰吴国朝廷半个多月的议题。

随后,就是具体执行。中央集权制度的高效,不用多说,还未过年,四周刺史府和襄阳郡就设立起来。随后御史台也在学生们的课本上加上了重新划分的四州地图,用来宣传御史台的权威,树立他们的执法者形象。

没了此事,不论是改革派还是守旧派也都安安稳稳继续该干什么干什么。

自然,返回的辛评这个户部尚书,很快就高兴了,因为来自南洋殖民地的贵金属再次大规模返航。他没想到当年带兵朝廷掺了一脚的殖民公司如此给力。这些黄金白银,青铜黄铜很快变成金币银元和方孔兄。他不仅将迅速偿还了通过国债借贷的,还开始大规模投资楚国各郡,用来恢复楚国国力,作为一个长期压制,并能和吴国争霸的楚国,一旦恢复起来,那绝对是令人敬畏的,如果能迅速加入吴国。那么吴国实力将会迅速成长。

而其中尤为迅速的表现就是军事实力迅速提升。

比如年底12月,积极组织荆州也就是楚国军民进行军训的张道衍返回金陵。

然后就带着石乞这个投靠吴地的楚国“叛徒”。前来吴王宫。

吴地此时正在指导太子安如何处理那些奏折,为了历练太子,这些奏折显得有点多。如果看看时间就会知道,这是他离开金陵以后由太子安处理的奏折。他要告诉他,他的太子,如何理解。

“记住,如果官僚说各种灾害等,不要立即批示,立即开仓放粮,而是立即看当地刺史通判们的奏折,他们就在当地,必然有所交代,除此外,还要询问锦衣卫,他们干的事就是情报,他们的存在就是防止下面官员欺瞒你。官员欺上瞒下,那是他们当官的额逻辑。你必须要有所警惕”。

太子安文文静静的点头。默默记下父亲的教导。

当太监报告说太尉,征西将军求见,他就道“好了,今天就这样,随我去借贷张太尉,记住,对于这些大臣,你既要保持威严,也就是距离,但也要给与他们信任,同时还有严密监视他们,甚至可以让他们知道你在看着他,这样让他们不会容易铤而走险。”他把他的御人之道告诉太子安。

“可是太傅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吴地摇头“记住,君臣虽然有别,但是你要指望一道命令就让他们心甘情愿去死,并不容易,反而容易逼反他们。你只有给予足够多的恩义,他们才会给你等量的忠义。你看看历史上那些薄情寡性的君王,他们最终都是众叛亲离。就因为他们以为自己给的足够了,手中拥有强权,可是最终当他们的索取大于恩义的时候,他们就会背弃你。”太子安若有所思。难怪父王总是能得到各界支持,恐怕就在于他们都知道,只要努力了,必然会有回报,越努力,回报越大。这些回报就是父王口中的恩义吧。

而爷爷夫差最终众叛亲离也就在于他的索取大于恩义。当百姓受不了他的苛捐杂税的时候,甚至盼望着越国攻灭残暴的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