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历史军事>我要揍的勾践生活不能自理!>第106章 楚越之战

第106章 楚越之战

这场两败俱伤的大战最终由于旱灾导致两次粮草不济,最终罢兵言和。

言和以后的勾践就想学吴国十几万大军洗劫宋国一样洗劫吴国,可惜被范蠡劝阻。只因为一个人,“兵圣孙武”。如果计然是富国强兵的能臣,那么兵圣孙武才会是他畏惧的。那绝对是一个让他难以战胜的对手。最关键现在吴国能调动的力量,远比当年吴王阖闾还要强大两倍。而越国却还弱小了数倍。

孙武的威力,勾践实际上也有点惊惧,当年夫椒之战,就是孙武的最后一战,基本上让他四万多越军,在三万精锐吴军打击下,前前后后毫无还手能力,对于孙武的本事。勾践真心发怂。

事实上任何人遇上孙武这样的千年难遇的军事奇才,也得发怂,就好像吴地遇上了范蠡,那也得时常犯怂。

人的名,树的影。千百年杀出的精英总数就那么多,哪一个不是精英里面的人精啊!

自然,此时的越国环境比起以前的吴国还要恶劣,不论是夫差,白公胜,叶公高还是吴地,他们代表的势力都是极端敌视越国的,甚至都没有缓和的,虽然现在吴国忙着休养生息,暂时没威胁,可是眼前的西吴和楚国,可还是不依不饶。

面对这种局面,文种范蠡苦思奇想,最终只能做两件事,第一,恢复生产,尤其是严重缺粮,全靠组织军民打鱼为生。但是打鱼只能让百姓不饿死,不足以强国,强国需要粮食,鱼不能久藏,只有粮食才可以。更何况吃鱼不能解决所有人饥饿问题,甚至由于楚军水军时不时截杀,造成产能极度不稳定。他们需要最终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派人去中原,联络和越国没有矛盾的诸侯,来限制楚国吴国,为此,文种都不得在这年冬天亲自带着重礼,去了中原的齐国,宋国和晋国。

这已经是勾践能用的计策了。索性由于天灾严重,楚国也同样民不聊生,数十万人口背弃毫无仁义之心的白公胜政权,选择了去“仁义”赈济百姓的吴国,实际上面对全国性,国际性旱灾,蝗灾,各地诸侯实际上并不能顾忌多少百姓死活。哪怕曾经非常仁慈的人。在粮草有限的时候也得做出放弃!

越国和楚国的大战,以及随后的事情,吴地并不关心,或者说只要不来招惹他,他非常愿意安居乐业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如果需要领土,他不介意学 秦始皇,直接把岭南征服了。虽然开发起来非常缓慢,但毕竟不需要死太多人。

更何况吴地只是一个屌丝,虽然攻灭莒国,郯国,让他很兴奋,攻灭越国让他大为安心,那么攻占楚国东部和洗劫宋国,那都是他为了吴国安全必须的行动。他需要一个安全距离。没有人喜欢邻居敌视我,还强的过分的存在!

有了这些以后,吴地进取心真心不太重,尤其是国内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时期。虽然时常有种渴望建功立业的冲动,可是最终想着现在的好日子得来不易,于是他果断休养生息。

离开太仓港的他改良了海船,但最终能否让海船越造越大,越来越厉害,那不是他决定的,也不是工匠决定的,而是有没有钱决定的。没钱,大船就没有,难怪吴地会鼓励两家殖民公司直接去抢劫了。不然这个无底洞,他也没有那么多钱投进去。海军和贸易注定了是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的行业。

抵达靖江以后,吴地改成骑马沿着长江西进。那倒不是有什么人要刺杀他,而是他想领略一下他治理下的吴国。

虽然不说是什么没有压迫,没有奴役的世代,但不可否认,由于他的带头努力,基本维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整个吴国还处于一直非常积极向上的风气,文风虽然不算鼎盛,可是武风风气确实非常浓郁,而如今有了大量宋国读书人加盟以后,大量大学,中学,小学开课以后,吴国识字率必然会领先诸侯,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文盲的大悲剧。

可以说这个时代只要认得三千字,基本上都有做官能力了。只因为更多人大字不识一个。所谓科举也由于文盲普遍,基本上没办法进行。

一行两千人路过一家驿站,吴国的驿站很有意思,他是采取承包制度,他既是酒店,也是客栈,还是饭店,更是茶馆,职能非常多。这些承包的驿站,往往可以经验自己生意的同时还需要有赔偿的协助养马等行为,一旦换马,那马匹也都是政府的,交给他们养着,每个月给钱,一般采取免税顶替养马消耗。自然路过借助官僚都需要付钱,不给也没事,那就露宿街头把。

吴地有钱,很快要了几框馒头包子,自己和车候,樊虎,谈义,屠骄四大锦衣卫大当头一桌,吃着面条。有意思的是,这些东西,还都是吴地搞出来的,只因为他太不习惯天天小麦只能拿来熬粥喝,想想也可怕。于是发明磨面石台以后,老天保佑,小麦饮食终于可以变得稍微丰厚一点了!

如今吴国早就一传十十传百,家家户户都会了,比起喝粥,却还是吃馒头等更加抗饿一点。

这么一大堆人马,想想也知道,这里的驿站那是手忙脚乱。

等他们吃饱了,还怕他们不给钱,那简直就是灾难。

可惜,吴地在这里,没人敢不给钱。比如车候就老实拿出好大一串铜钱,全是半两钱。让店主一家人,那是喜不自胜。

没办法,小本经营,就怕,来了恶汉不给钱,这穷乡僻壤的,也不能 强来不是。不然被人杀了,那就完了。虽然吴国太平,法令严格,但也有管不到,管不及时的时候不是。

吴地一路走来,发现今年吴国春耕做的也很好,而且各地乡镇为了防止今年大旱,都在加紧修建沟渠,灌溉各地农田,自然由于朝廷有要求,今年还是种的小麦,只要会稽宁波等地,以及鲁南琅琊,东海等地由于地广人稀,选择开始圈地种植棉花,等经济作为。

相比起种植粮食,这个才是迅速发财的捷径。

可惜棉纺织业发展不快,需求的棉花有限,加上棉纺织品尚未普及被人接受,市场还需要时间开垦,自然无人加大投入。吴地相信,总有一天,巨大利益会让人自然而然去种植棉花的。

但绝对不是粮食不够吃的现在。

看过以后,吴地对盐城郡上下有了点认识。至少是称职的。

一路走来,吴国并无大事。或者说去年休养了一年,至于八九月和宋国战争,基本上被吴人挡住了旅游或者打猎。相当悠闲。前年吴越混战的悲痛,日渐被新生活的愉悦取代。

吴地就不时听到百姓的欢呼和笑声,那绝对不是那些吃饭都吃不饱的老百姓能发出的。

它不仅仅需要希望,还需要家中够吃的粮食。

必须承认,由于免税和免徭役,吴国百姓换得了难得的喘息,没活路了还可以去打工。现在各地政府不断新修各种工程,急缺劳动力,在这种春耕时期,你指望向去年那种旱灾严重,大家都没饭吃时候,给你免费打工,只为了一口饭,想得美,不给钱,还不如回家给自己家里的农田多挖渠道,挖深一点,把水引得快一点来的有意义。

自然有鉴于此,春节以后,王孙雒等人不得不开始“拿钱办事”。

加上国库有的是钱,恩,宋景公会抗议说“那是我的”。

这钱吗,就是王八蛋,花光了,自然会再征收回来。就怕政府不敢花。

显然计然就不是那种,基本上如果按照王孙雒的逻辑,省着点花,少点花,基本上五年不增税,那是没问题的,自然也不能卷入大的战争,不然花起来也快。

但是,计然抛出一个让吴国八成农业百姓收益的大工程,口号“把道路和水利修到家”的大计划。这些钱也就能撑两年。

如果没有菲律宾黄金白银的杀入,恐怕明年底,也就是历史上孔子春秋的最后一年,公元前476年。这一年以后,按照课本说法,下一年应该就是战国元年了。

至于为什么这样即在于写春秋一书的孔夫子这一年逝世了。于是《春秋》一书愕然而止。战国也就接踵而至。

对于吴地而言,这个乱世不论是挂着春秋的外衣还是战国的皮。都是对老百姓特残忍的世代。

而战国比起春秋更加激烈灿烈多了。现在那些个诸侯最后混得下去的而也就战国七雄而已。有意思的是,其中三个竟然还是晋国分裂衍生,乖乖,晋国未免也太人杰地灵了吧。

不过对于吴地而言,三年休养生息,那是必须的,哪怕三年后他的敌人也成功杀入战国时代,他也毫不畏惧。自然最好都不要来招惹他。大家都安安分分的过日子。以现在吴国国力和国际地位,晋国瓦解以后,自动升为第一超级大国,那是很自然的。战国首霸,魏国说什么也拿不走。

要是自己向历史上西班牙那样,殖民地全世界,我日,那简直就是超级赛亚人的存在。

想想赫赫有名的查理二世,那是如何牛逼的横行欧洲,靠着继承的西班牙美洲金银,那是横行无忌,谁叫他就钱多!

世界上最大的几个银矿--墨西哥秘鲁,都属于西班牙。

吴地觉得,如果自己能提前征服菲律宾和印尼(当时叫什么,2500年前这里叫什么,谁知道吗?),那么基本上可以实现当年西班牙的伟大事业。用钱砸死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