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考虑大殿面积问题,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可能坐着的。一般而言,只有三品以上官员才有这种殊荣,三品以下的,很不幸,丢给他站在后面,听着。

最靠近吴地座位的自然是三公,三公和吴王中间台阶上面,会有护卫的锦衣卫武士持剑侍卫,以及一位宦官负责唱朝,或者宣读圣旨。

自然,台阶上实际上还有一个位置,偏于右下角,那就是太子的位置。

至于后宫,吴地有一个铁律,宦官和后宫严禁干政,违者,死。这块铁牌就立在大殿之上。这也让百官非常高兴,他们最怕的就是国君任人唯亲。而后宫女子和宦官往往就是最容易受宠的“近臣小人”。

而此时吴地就坐立不安的坐在高台上的龙椅上面,就连上面雕刻师精心设计雕刻的龙凤图案,他都没心情关注,就连洁白无瑕的白虎皮,也被他手掌抓紧。

只因为坐在下首的王孙雒出列,给他汇报了大量吴国受灾情况。

比如什么受灾近七十万百姓,造成损失多少云云。

反正吴地听后,心都安静了,这还是吴国准备充分的结果。要是完全没有准备,恐怕吴国还会更惨,毕竟蝗灾最终被军民赶走了,虽然继续去祸害其他国君,也不见的是什么好事,可是对吴地而言,那不是他该多管闲事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基本政治家的道理。

他只想自己管理下的吴国百万百姓能安居乐业,可是没想到,就这样都还那么困难。

“众卿,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没有,现在国库由于藏富于民的政策,一直就不太充实,年初又大规模采购粮草,造成国库钱财所剩不多。即使丹徒和姑苏小矛山等地造币厂大量制造,也赶不上,我们每日巨大开销,商业税,工税等原本也不轻,我们必须想点别的办法”。

计然位置比相国王孙雒还要高一点,他没有起身就说“以工代赈,初见成效,但是投入也是巨大,我们需要让市场上的钱币流转起来,那么就需要一个中央银行调动各地钱庄。臣请旨,建立央行”。

王孙雒道“此时可行,国库无钱,也可以借贷民间,既不给民间带来负担,也能让百姓各取所需”。

吴地某一次说了一次,如何宏观调控等现代化手段,立即让计然陷入沉迷。结果就有了这一天的奇招。

吴地点点头“如此就有劳太傅了”。计然点头,虽然他不想卷入朝堂,可是央行这种机构,必须半官方半民间,非常合适他。最关键此时的吴国发展陷入一个瓶颈,一方面国民凋敝,必须休养生息,那么减免赋税,劳役就是必须的,这也是道家学说核心---休养生息。

可是问题也来了,那就是如果朝堂不干涉,那么这种大旱灾,还是有很多百姓由于没有抵抗力,而会难以存活,这个时候再去无为而治,那就是蠢和残忍了。

计然研究了半辈子道家学派理论,他也在想办法补充道家学说的很多漏洞。比如现在。

而吴地就提出了,在不加税,不增加百姓负担情况下,用国家借贷百姓,进而支付利息,百姓获利的同时,国库也就是财政部---户部,可以借贷百姓存款,拿来建设国家,百姓可以再次获得更多金钱生活。即使他们取出存款,也由于中间各地百姓有个交叉时间段,让银行钱庄一直有钱可用。你存我取,我存他取,后世那些个银行空手套白狼的本事,吴地还是很羡慕的。可惜没他什么事。

“除此外,虽然粮食难以死而复活,但可以新修更多渠道,让剩下四成土地(不含生土地和荒地)也跟着收益,进而恢复生产,臣以为,需要继续修建更多渠道,争取灌溉力度增加到全国八成以上土地都能有河流灌溉。而不是一遇到天灾就无可奈何的弃荒”。

吴地点头“准,可惜钱粮是个问题”。

“钱财暂时没有,但是粮食我们还是可以想办法,一来可以贩卖物资出国,换取粮食,其次除了粮食,我们还可以让劳动的百姓捕鱼打猎,在古代,我们的祖先不就是如此过来的,尤其是我们大面积靠海,海里富饶,只要组织百姓,尤其是渔民入海打鱼,百姓就能吃着鱼汤鱼肉过活。五口之家,一天一条三斤重大鱼,就能保证百姓不饿死。只要每次都能满载而归。百姓自然能活下来”、

吴地点头,这些都属于“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老传统了。

“准,只是苦了那些渔民了。到时候要给与其他补偿,不能白要他们劳动果实”。

计然点头。这已经是他能相出来的最好办法。

随后大臣们群策群力,都想着很多能缓解灾害的办法。吴地只要认为有道理,就准了。

最后张道衍道“这一系列问题,都源于我们缺粮和国库空虚,要想解决这个最近几年困住吴国崛起的大难题,那么就必须发兵攻宋,宋国傲慢,不尊我王,其次,处处刁难我国商人,尤其是采购商队,简直就是把我们百姓往死里逼。臣简易,发兵攻宋,不说灭了宋国,至少,让他们归还粮草,赔偿损失。还有宋人奴隶不堪压迫,早就希望朝贡吴国,效忠君上,没想到宋公百般刁难,我们也需要发兵解宋人倒悬。吴国的一切危机,都是宋国歧视我们造成,只要打倒宋国,此前我们一系列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张道衍的强盗理论,如果宋公栾知道了估计会气死。

你想抢劫就直说。吴国受灾,那关我们什么事?,怎么变成我们不给粮食就是大恶魔,就是大反派。

可是除了计然,吴国上下百官,那是两眼冒光。武将想着如何虐死宋国小兵,给自己多刷几次战功,把军衔和爵位提上去。最少也让他升升官,或者发点战争财。

文官不同,他们就想着如果把拥有几百年积蓄的宋国抢了,那么吴国国库不就立即充实了,那还担心个毛的灾害。计然不反对,就在于,宋国和他有仇以外,他也不希望把自己实现政治愿望,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突然由于一次大旱灾终结。那绝对不是他能容忍的。老子提出了理论,他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实践者和修改者。道宗要昌盛崛起,还得不断调整,学习。

而百官们更是如此,他们需要大量钱财和人口为他们升官发财提供政绩。

再加上这些年宋国不断给吴国拆台,就不是最近先后为难吴国商会多次,就是当年接纳狼狈的范蠡和三千越军,那就是吴国一直恨得牙喓喓。

于是不论处于私利还是国仇,那都是要支持一下的。

最终,吴地下令“准奏,随后太尉府议事,商议出兵事宜,另外诸位也要严格保密,如果锦衣卫从你们那里得到了任何泄密,都严惩不贷”。

对于官员的保密意识,吴地多次组织锦衣卫进行培训和讲解。最终还是法正实在,直接下令,泄露军机者,斩。泄露家人导致泄密者,族灭。

结果不论越国如何打听,这些个高官死都不会说。不然以锦衣卫的反侦查能力和大理寺的严苛,真的很要命。就是回去都要交代家人,不该问的绝对不允许问。知道了也要闭嘴,别让满门被杀。

朝会召开后,紧接着就是吴地坐在主位召开的太尉府军事会议。

吴地主位,两边分别是太尉张道衍和兵部尚书庄惠。然后就是五军大都督公叔山以及他的五位都督。

自然还有兵部和太尉府其他各部门高官。

“这次攻打宋国,名义上有两个,与晋国会盟大梁,路过。

第二就是宋国以公子威等人为首的仇视吴国势力对吴国一次次蔑视和欺压,必须严惩,如果宋公栾不给我们交代,那么战争就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宋国坚持不下去。

自然这是名义上的,实际上,我们是带着大军,十几万强壮士兵去宋国吃饭的,能吃几个月,那么吴国就能省下养活士兵的粮食养活他们的家人更多时间,更多人。除此外,还要去抢劫一把,尤其是钱财和粮草,这些都是国库急需的,因此此次抢劫,所有都必须交公,右相萧靖会亲自组织粮草 钱粮接受,安排,自然根据吴国军功,该给与的赏赐半点不会少。自然胆敢不顾大局的,御史大夫法正会亲自带队执法。他拥有生杀大权,我不多说。

最后就是大军第一期,是以偷袭宋国城池为主,因此必须快速,而快速工具只要两个,一个是战马,我国倾国出动,战马包括一部分驽马,大概有十万匹,足够五万吴军骑马杀入。只带三日粮草以及两袋弓弩箭子,袋子回来的时候必须是没有箭子,都全是装满了粮草和钱财。

同样另一个就是战船,此次我们调集除了彭泽胡水师以外去全国战舰,自然不包括渔船和海船以免影响捕鱼。剩下的尤其是战船,我们都会沿着淮河北岸各支流,杀入宋国,其中陈国的睢水和宋国的泗水就是最大的两条,陈国不会阻拦我们行动,反而会配合我们。你们要做的就是五万水军带足了船子,去把宋国搬空。

第一批必然是急需的钱粮,在吴国边界交给萧右相以后,返回,第二批,那就是把宋国百姓迁入吴国,这一次我们不需要城池,只需要人口和钱粮。既可以削弱宋国,也能迅速强大宋国。自然你们也要安抚他们,告诉他们吴国有多好。有免费的土地发放,三年免粮,免劳役。总之你们要让士兵给他们讲道理。让他们知道只有在吴国才能活下去,免受劳役和苛责。”张道衍主持会议

吴地听了,很满意,以前或者还会不好意思这么“无耻”,可是现在他发现,在他影响下,吴国高层普遍拿无耻当有趣,他反而发现自己更无耻了。

这到底是谁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