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历史军事>我要揍的勾践生活不能自理!>第52章 伯噽的愚忠

青青子衿

第52章 伯噽的愚忠

“大王好不容易九死一生活过来,难道就这么算了,这里面恐怕也有太子的阴谋”。伯噽不甘心。因为他知道夫差能活到现在,真心不容易,要知道那一天的泗水之战,夫差不仅仅中了弩箭,而且还被身边心腹武士偷袭,如果不是这样,他也不会沉入船底,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夫差打小就善于潜水,游泳更是非常厉害 ,但是由于情况不明,加上身受重伤,最终他选择顺着河水远离战场,最终他还是昏倒了,被一个渔夫救下。然后他就陷入很长时间的疗伤期,已经查探到底是谁步步为营,算计的他死死地。

这正是他现在隐忍的关键。他和勾践几乎同时期继位,可以说一山不容两虎。勾践了解他,他也熟悉勾践,只是以前夫差大意了,太过于自信了,或者说为了他所谓霸业,所谓超过父亲阖闾的伟业,他入魔了,或者说太执着了,于是被勾践一步步算计。修邗沟,攻齐,攻晋,杀伍子胥,重用伯噽,信任越人,结果确是最终渔翁得利的确是潜伏的勾践,如果不是吴地临危不乱,力挽狂澜,估计吴国很可能被更加十倍百倍的被重创。

只有跳出来,他才发现

夫差冷冷的看着他。回想着两年,最初一年他是被一渔村老翁救助,然后医治下,修养一年才从鬼门关回来,自然没时间赶回姑苏重振雄风。

等他伤好了,吴地早就称王迁都。

而这个时候他的心境大变,不再那么急躁的他,剑法再度提升,于是后一年他都在醉心练剑。

自然也有联络伯噽和公孙雄等心腹旧部。

“可是刚刚王孙雒来了,他准备把我交给伍子胥那个假子”。夫差皱眉,没有伯噽伺候,他真的很不舒服。但是他又不想过早暴露。于是沉思好久“你去白公胜那里,未必必死,白公更加痛恨郑国,还有子西,你可以这样,这样,自然就能活命,也能配合我,杀了子西”。夫差很喜欢这种躲在阴暗处的额谋划,别人毫无准备,而自己全力一击,有心算无心,总是能事半功倍,效果奇佳。

伯噽无可奈何的开始谋划如何在白公胜那里活命,他发现自从泗水之战惨败以后,夫差变了,变得沉默寡言,变得更加深沉,或者说深不可测,这个文武双全,野心勃勃的君主,,他都猜不到,他到底想干什么、夫差很快沉思“我的三个敌人,既然子西最先跳出来,那么就让我会会他,让他付出代价,破坏我的霸业,没有人可以侥幸,伯噽,你过来,我告诉你如何对付公孙胜,那个人比我还有执着,你只要这样...这样,就能活命,甚至跟在白公身边为我耳目。”。夫差的计策,让伯噽心惊胆战,可是最后他还是只能招办,说句实话,他对夫差的忠心,绝对要比伍子胥更高,只不过他更没有原则的赞成夫差一系列计划,因此导致了悲剧的后果。

“放心,我的人会随时保护你,配合你的。只要你能像勾践那样隐忍。”。伯噽狠下心,对自己狠下心。他决定对曾经肆意欺压的白公胜,屈服,只为了夫差,只为了卷土重来。

三天很快过去,他就被张孟谈绑走然后没多久就被马车运去交给了白公胜,张孟谈诚意到了,白公也对他的实力有了肯定,随后两人又不知道合计什么。

反正最后张孟谈把白公胜的信交给赵鞅后,赵鞅都震惊了。感慨“你们年轻人就是感想,按照你们这一折腾,楚国高层就得被你们一口气端了,对咱们太有利了,这个事不要告诉太多人,保密,你负责联络,该怎么支持,该怎么援助,你来办理”。张孟谈兴奋地说“属下一定办好”。

很快道“这件事恐怕光靠我们赵氏不行,还得和其他三家通气”。

赵鞅道“韩不信肯定最积极,削弱楚国,对他的领地威胁最小,我先说服他,然后再去说服魏家,知氏我们最后在通知他,怕他泄密”。四大家族各自故意拆台的事情可没少干。

张孟谈也知道主君的实力,能灭了范氏,中行氏的人,能是易与之辈。更何况不是还有董先生,那可是自己的恩师,一代贤人。

果然,赵鞅很快就找来那个仙风道骨的白胡子老头,自然这个时候,张孟谈已经离开。

董安于一听“哈哈,这次谈儿干得好,虽然有可能被吴国利用了,可是如今吴国元气大伤,不愿意和楚国交恶,那是我们预料之中的,就是没想到,吴国竟然还和公孙胜(白公)有勾结。”

“可是我还是有担心,”赵鞅还是觉得不靠谱。

董安于道“主公无需如此,反正就是花费一点财务,配合一下,派兵牵制叶公高就可以了,只要白公控制了南面,叶公高绝对会勤王南下,那时候就是我们大举报复的时候,我们可以帮助韩家夺去蛮氏(洛阳西南山区)帮助知家或者魏家夺去许国,那么未来这些家族未来防范楚国反扑,就得紧密团结在主君身后,只要堵在这里,楚国威胁我们就少了,同时还削弱了其他三家,我们随后就可以向河北发展,中山,燕国,齐国都不是我们对手,尽情扩展才是长远之计”。

赵鞅一听,哈哈大笑“对呀,即削弱了楚国,维护了霸权,又能把其他三家牵制住,董老果然厉害”。

董安于不以为意,道“我们不仅仅要给其他三家多树立强敌,还要想办法借助晋国力量,打压其他崛起的国家,维护霸权倒是在其次,更多的是为了主公子孙能立于这个乱世,一旦周边各国太强,我们以后就会有危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赵鞅深以为然。

“如今秦国西迁,齐国内乱,吴国刚刚受到重创,楚国是唯一能和我晋国叫板的,只要把楚国打压下去,晋国的霸权还是能维持很大一段时间”。赵鞅也是有大局观的。

董安于道“各国实力,以吴国恢复的最快,我们得多防着一点”。董安于担忧的说。

“哈哈,你就不知道吴地这个小娃娃捡了个便宜后,那是相当胆小,就连姑苏都不敢呆,迁都去了江都,可见他害怕勾践,被越国打怕的吴国不足为据。更何况不是还有楚国和越国联手对付吴国。很长时间吴国都只能老实呆在南方。”赵鞅对于吴地充满不屑,如果说夫差还值得他尊敬的对手,吴地这个浪荡公子,就不值一提。

董安于一想,也对。吴国树敌太多,不解决这些无解的强敌,他很难北上威胁晋国。

“那么属下就得说另一件事”,赵鞅道“什么事”。

“虽然让韩氏等三家南下扩土,对他们有坏处,可是也有好处,那就是他们实力更强,为了防止意外,我建议主公秘密修建晋阳,利用晋阳天险防备意外,下宫太危险了,一旦有变,逃都来不及,不如集中力量发展晋阳,各国具都有自己的兴盛之地,王者之地,放眼望去,赵地只有晋阳有霸气,可以兴盛赵国”当年下宫之难差点灭绝赵氏,那都是惨痛代价。赵鞅更知道董安于是杂家新秀,学的东西极多,就包括风水相师一路。有他四处观望,自然更好。

“此前,你不是说邯郸也不差”,董安于道“邯郸固然有王气,却也是四战之地,不利于保存实力,一旦被围,就只能消耗整个赵氏全部实力和对手较量,即使胜利了,也元气大伤,相比之下,晋阳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山川险峻,易守难攻,更符合主公扩展赵氏领地。”如果吴地在这里,就会惊叹董安于的额厉害。历史上迁都邯郸的赵氏虽然强大了,可是实际上在战略上却被秦魏齐燕分阶段的围攻,即使最强时候能和秦昭王对抗,可是最终也还是惨败了,其中秦国联合燕国包抄,游说齐国中立,魏国见死不救都是他最终灭亡的关键。这就是没有选好首都的巨大缺陷。而历史上宋朝以前的五代,基本上都是占据晋阳的派系统治北中国,更不说唐朝李渊就靠着晋阳之地取代隋朝,一统中原的霸气。

赵鞅一听,当机立断“那就定都晋阳,咱们隐忍不发,积蓄实力,等待一鸣惊人的时机。”这时候董安于才高兴起来,这个比起其他都重要,只有自身硬才是硬道理。

当各国尽显各自本事,搞风搞雨,兴风作浪,阴谋诡计的时候。

一身清闲的吴地给吴国树立了两个传统,那就是春天王室要带头春耕。

为此他为了更省力,不得不打造了一把曲辕犁,这已经是历史上中国使用最久,最好的犁了。

还选了两头最健壮的牛耕作。就这样,他还有他的两个还在争风吃醋的夫人,都纷纷下田耕地。其中狼狈那是不言而喻,可是吴地却乐在其中。看的一干大臣目瞪口呆。

看完了自己耕田,呵呵,这些大臣也跑不掉,就在皇庄附近,开辟了很多水田,就给他们表演。

大家轮流来。结果时常有闲来无事的老农民跑来“指导一二”。顺便看看他们的笑话。

没了往日的官威,只剩下与民同乐的悠闲。

一英亩,大概就是两头牛一天的耕作量,大约相当于后世六市亩。这些官员要求也不高,一天内完成,不达标的罚奉,记大过。

这其中技术,那自然就不少了,比如不能随意让牛转弯,浪费体力不说,更耽误时间,。

为了让牛跑,吴地累的不行的时候,还耍无赖,竟然用竹竿吊着好大一把青草挂在牛的前面,结果,青草在哪里,牛就往哪里追,可把其他人羡慕的不行。堪称“指哪打哪\\\".

其他百官一看,还有这作用,立即有样学样。

春耕,尤其是吴王春耕,政治意义,宣传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不仅仅是与民同乐的趣味,更多少让统治阶层了解农作物来之不易,农民艰辛劳动的艰难。也让百姓知道,当农民,不可耻,而且伟大。

更深刻教育百官,这粮食,必须要节俭,浪费绝对可耻。

可以说百官轮流着完成这一任务,可不仅仅让他们知道农业重要性,还能提高他们身体素质。

自然其中的怨声载道,那是必须的。可是吴地这个最高统治者都接连坚持了两年,你们这些当官的还不如。还比他更高贵。

按照品级,第二天是太傅计然,然后太师莫不邪,再然后是倒霉的王孙雒,因为他既是太保,还是相国,因此他需要亲自上场两次,为百姓示范,已经讲解新农业技术。

附近观看的自然有很多官员,他们就是学生,不久后他们也要实践一下,然后回去后,也得如此示范给属下。

各地牧守那也是必须的,中央官员受了罪,绝对不让他们好过,还派钦差监督,凡是胆敢作假的,一律罢免,连农务都不干,都不学,要你何用。更何况这还涉及到大不敬,就连国君都坚持,百官都在玩命,你下面凭什么不干。

结果吴国官僚在农业上面,那都是牛逼人物,被逼出来的,幸好一年只有一天,不然他们就悲剧了。

不过现在已经是秋天,秋高气爽,是不是打猎的日子。

于是吴地有发明另一个节日,那就是秋狩,国君带头打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