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历史军事>宣和轶事>第241章 大案巨典天下惊(三)

梁师成怀揣郑侠交给的盒子,星夜赶回东京,交给赵佶。

等到梁师成赶回东京城的时候,好巧不巧城门已经关闭了,梁师成出示信物,才进的城来,但是大内宫城,日落闭门,任谁也不能开门,梁师成不敢疏忽,就怀抱这盒子,在宣德门下禁军直房里等待宫门开启。

好不容易等到宫门开启,梁师成立刻进宫,梁师成顾不得整理仪容,赶紧请见赵佶。

赵佶刚刚起床,正准备参加朝参,见梁师成衣冠不整,风尘仆仆的赶来,不禁有些好奇的说道:“梁师成,你是去传旨的,又不是去监军的,怎么搞得如此狼狈?”

梁师成将这个盒子取出,说道:“这是郑提刑请臣代为转奏的,说是里面有孔家为何要伏杀他的缘由。”

赵佶不禁笑道:“先将此物放下,等朝参后吾来处分。”

梁师成赶紧说道:“那臣在此看守!”赵佶点点头,自去朝参去了,其实时至今日,赵佶对孔家为何要伏杀郑侠已经没有那么好奇了,以赵佶想来,无非就是谋反、谋叛、谋逆这三样抄家灭族的大罪罢了,除此之外,赵佶想不到其他什么事情会让孔家如此行事。

但是就是依照现有这些东西,也足够让孔家永世不得翻身了,再去纠结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其实并不重要。

朝参结束后,赵佶将政事堂宰执们留下,回到垂拱殿侧殿,梁师成还在看守这个盒子,诸位宰执们见梁师成这个样子,都有些好奇,梁师成一向在官家身边,都是仪容整齐的,今日怎么这等狼狈。

赵佶转过头说道:“梁师成,你先去洗漱收拾一下,下午再来伺候吧!”梁师成赶紧下去。

赵佶拿过这个盒子,对诸位宰相们说道:“这是郑侠托梁师成转交的东西,说是与孔家为何要伏杀他有关。”赵佶这么说,诸位宰执才明白梁师成为何如此狼狈,想来是马不停蹄的回来交予赵佶的。

赵佶揭掉火漆,打开盒子,里面是一封书信,赵佶取过来看后,哈哈一笑说道:“果然有趣!”便将此物交给诸位宰执查看。

其实这封书信没什么特殊的内容,只是朋友之间的问候罢了,乍一看似乎并没有什么违律的地方,不过要是寄信的人不是辽国宰相李俨就完美了。

几位宰执都看过信件后,无一不是大为震惊,看信中的语气,孔若虚与李俨仿佛老友,长期有书信往来,这事可是非同小可。要知道,宋辽两国,说是什么兄弟之国,实际上大家都很清楚,那只不过实力不济的折中之法罢了。契丹无时无刻不想着南下,大宋一旦有机会,也一定会收复燕云故土的。

双方对此事都是心照不宣的,两国现在是兄弟之国,说不定哪天就会刀兵相向。故而宋辽之间,都是互相防备,并且想方设法刺探对方情报的。

对于与契丹的情报斗争,大宋朝廷一向是宁可杀错,绝不放过的。仁宗时管勾国信所言:‘自今通事殿侍与契丹私相 贸易及漏泄机密事者,请以军法论。在驿诸色人犯者,配流海岛。连出使契丹的使臣与与契丹人贸易都要被以军法严惩,何况直接与敌国宰执书信沟通。

对于打击契丹间谍,宋廷更是不遗余力,熙宁七年(1074年)二月,“诏:‘五路缘边州军及大城寨居人,依乡村 法团社立保甲,更不教阅,专令觉察奸细,告获一人,赏钱三百千,事理重者 取旨酬奖。令监司点校、司农寺详定条约以闻。’为了拿捕契丹奸细,宋廷能开出三百贯的巨额悬赏,不是省陌,而是一千文一贯的足陌,比五十万可值钱多了。

就算这样,大宋朝廷仍然觉得不够,去岁赵佶令枢密院增加赏格,访闻河北、陕西、河东路日 近甚有外界奸细之人伺察本朝事端。’访河北、陕西、河东诸司辖下州军城寨 应干巡捕官司及巡防把截使臣等,如能用心缉获,勘鞠得实闻奏,支赏钱一千贯文,白身更与三班借职,官员、将校比类迁转,其知情藏匿过致资给之人, 如能告捕得获,与免罪外,亦依此推恩。

不仅将赏钱提高到一千贯,而且直接授官,可见大宋朝廷对于契丹奸细查缉之严密。

不光是奸细,连宋辽两国之间图书都是严厉禁止的,宋辽虽然和议,但是大宋一如既往地严查有关图文、书籍一类的贸易,不敢有所懈怠,这是因为图书中可能涉及有关国家政治、军事机密情报的内容。苏轼曾道出自己此方面的隐 忧:“臣所忧者,文书积于髙丽,而流于契丹,使敌人周知山川崄要边防利害,为患至大。”

朝廷多次下诏:“民以书籍赴缘边榷场博易者, 自非九经书疏,悉禁之。违者案罪,其书没官。”这是宋朝以诏令的形式对边关贸易中的书籍流通进行限制。而且范围很广,即“非九经书疏”不能够出境。

后来大宋对书籍更加严厉的禁止,为防止夹带,朝廷再次颁布诏令:‘凡议时政得失,边事军机文字,不得写录传布。本朝会要、实录不得雕印,违者徒二年。告者赏缗钱十万。内国史、实录仍不得传写,即其他书籍欲雕印者,选官详定,有益于学者,方许镂板。候印讫,送秘书省。如详定不当,取勘施行。诸戏亵之文, 不得雕印,违者杖一百。委州县监司、国子监监察。’从之。

不光是涉及军机的不能印刷,甚至连戏曲等文字都不允许流入辽国。为此宋廷专门立法,诏:“诸榷场除九经疏外,若卖余书与北客, 及诸人私卖与化外人书者,并徒三年,引致者减一等,皆配邻州本城,情重者配千里。许人告捕给赏。着为令。”

宋廷对北方如此严防,孔若虚不可能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还与辽国宰执大臣私通书信,仅仅用这条,定他个谋叛的大罪都足矣了。

赵佶说道:“将此送置勘院吧,依律论罪!”

韩忠彦说道:“虽然孔若虚与李俨交通,但是仅从书信来看,并无泄密,而今孔若虚已死,李俨在契丹,无从查证。单单以此定罪,还不太足够啊!”

赵佶冷笑道:“若虚李俨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