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历史军事>宣和轶事>第217章 经筵讲开暗讽喻(二)

第二天,赵佶在垂拱殿召集宰执们商量经筵问题。

赵佶将周武仲的经筵讲义传阅给诸位宰执们看,赵佶说道:“周武仲的讲义,吾不允,还有经筵的制度,也需要做一改进。”

现在诸位宰相已经十分熟悉赵佶的风格了,就是对祖制毫无感觉,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修改祖制。

不过宰执们看过周武仲的经筵讲义,都默默的为周武仲点了一个赞,好小子,有胆,直接往官家的腰眼上捅,不去台谏真是可惜了。

作为首相,韩忠彦肯定要当先说话,韩忠彦问道:“官家,不知道官家准备对经筵制度怎么改进?”

赵佶笑着说道:“昔日神宗朝时曾有坐立之辩,韩相当年的论断,吾以为可行。”

当年神宗朝时为经筵坐立的问题曾经展开过大讨论,韩忠彦是支持讲官站的一方,而赵佶如今的决定是除宰执和老臣特赐之外,都站立。

赵佶说了自己的想法后,一众宰执都有些沉默,看似简单的一个坐与站的问题,实际上是君权与臣权孰强孰弱的问题。有宋一代,经筵尤重择人,文彦博以三朝元老而与经筵,程伊川以一代大儒而为讲官,他如贾昌朝、范祖禹,无非端人正士,其所以发圣人之经,穷典籍之奥者,班班可考。

大宋的经筵为何如此重视选择讲官,因为在士大夫的心目中,经筵讲官就等同于帝师了,是负有纠正皇帝过失的职责的。

但是赵佶显然不这么想,当帝师,你想屁吃呢!还想坐在小爷头上,没门!赵佶接着说道:“经筵大典,岂可轻忽?日后凡是经筵,除宰执大臣和老臣硕德可特赐坐外,皆站立。经筵同朝参一样,由宰臣押班,经筵亦由宰臣主持。同时学士院、台谏、在京馆阁官吏、政事堂宰执、六部及各寺侍郎、少卿以上皆参与。”

赵佶把这话说完,几位宰执都有些愣住了。虽然在很多时候,皇帝在参加经筵时,经常也会叫上自己的近臣、侍从以及其他官员一起听讲,其中也包括类似宰相、辅政大臣等这样的朝廷重臣,而且对位高权重之臣的要求更高,之所以如此主要还是因为大宋的文治氛围,上至帝王,下及臣子,皆以读书为紧要之事,在这一点上,帝王和臣子是相同的。另外,皇帝与大臣一起听讲,也可便于相互讨论,共同引为戒鉴。

但是像赵佶这样,明确要求一批大臣参加经筵的还是第一次。毕竟经筵的教育对象是皇帝,虽然皇帝偶尔也会和一些亲近大臣一起参加经筵,但是像这样直接指定参加经筵的人员还是第一次。

苏辙说道:“官家,经筵本为帝王之学,外臣参加,恐有未妥吧!”

赵佶笑着说道:“经筵虽然是帝王之学,但是本朝向来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举朝之士,皆是儒臣,既然都习儒术,大家一道讨论,共同精进,也是乐事嘛。”

赵佶这么说,倒让苏辙说不出话了,赵佶接着说道:“对讲读官以及其他讲读之人都应礼遇和尊重,免礼节、赏赐、慰问等等如平常事。”

吕惠卿赶紧上前说道:“官家所言极是,经筵既为帝王之学,何妨召集儒臣,一同论道,集思广益呢?”

赵佶接着说道:“经筵人数增加,当在何处举行经筵?”

苏辙说道:“以往经筵之所一般是在崇政殿西庑或者迎阳门、延义阁等处。”

曾布说道:“崇政殿狭小,恐怕无法容纳这么多人。”

赵佶说道:“吾观实录,端拱元年八月,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开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学官李觉方聚徒讲书,即召觉令对御讲说。不若于国子监经筵。”

赵佶早就想到国子监去看看,作为大宋的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学子们可谓天骄了,对于国子监,历代大宋官家也十分重视,能判国子监或者任国子祭酒的,无一不是饱学鸿儒,太学生们也是大宋政治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搞事情的能力丝毫不亚于台谏,不少宰执大臣就是被太学生们搞下台的。

赵佶突然说去国子监开经筵,韩忠彦连忙阻止道:“官家,太宗于国子监令讲官讲读,是一时兴起,并非常例,经筵还是要在禁中举行的。”

赵佶当然知道经筵不可能每次都在国子监举行,只是要把这个事拿出来说一下,为日后去国子监找好借口。赵佶说道:“如此就在大庆殿吧,令礼部进经筵仪注,择定日期,准备经筵。计相留一下。”

诸位宰执们走后,只剩下吕惠卿在场,赵佶开口问道:“计相,听闻当年王荆公编《三经新义》,计相也参与了,计相如何看此书?”

《 三 经 新 义 》 为 《 周 礼 新 义 》 、 《 尚 书 新 义 》 和 《 诗 经 新 义 》 的 合 称, 熙 宁 六 年( 1 0 7 3 ) 在 神 宗 的 要 求 下, 置 经 义 局 , 由 王 安 石 父 子 主 持 进 行 编 撰, 至 熙 宁 八 年( 1 0 7 5 )修 成。 《 周 礼 新 义 》 十 六 卷 、 《 尚 书 新 义 》 十 三 卷 、 《 诗 经 新义 》 二 十 卷 , 其中《 周 礼 新 义 》 为 王 安 石 亲 手 所 着, 《 尚 书 新 义 》 主 要 由 其 子 王 云 在 王 安 石 的 指 导 下撰 写, 《 诗 经 新 义 》 由 王 云 、 吕 惠 卿 及 王 安 石一些 弟 子 修 撰, 最 后 由 王 安 石 审 定 。

对于此书,吕惠卿可谓及其了解了,他是全程参与了此书的编撰。故而赵佶向吕惠卿询问此事。

吕惠卿说道:“周 虽 旧 邦, 其 命 维 新,对于 王 荆公变 法 而 言 意 义 颇 为 深 重, 《 周 礼 》 是 王 荆公 变 法 的 支 撑, 王 荆公致 力 于 将《 周 礼 》 智 慧 与 实 际 情 况 相 结 合 , 从 《 周 礼 》 之 中 汲 取 改 革 智 慧 。虽有所谓三不足之论,然尊周礼,乃是三经新义的根源。”

说道这本三经新义,吕惠卿不由得眉飞色舞起来,仿佛又回到三十年前在王安石麾下,颇受重用的时候。三经新义虽然是王安石为新法所作的理论依据,但是其中吕惠卿出力颇多。

赵佶笑着说道:“左右今日无事,计相为吾略解一二,说说三经新义。”

吕惠卿说道:“臣谨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