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历史军事>宣和轶事>第172章 盐法混乱国用窘(三)

见蔡京这么说,一众臣子们也没有什么意见,毕竟蔡京所说的,对于国家财政来说,压力是最小的,而且也能最好的保障盐钞的信用。赵佶问道:“蔡发运所言,诸位以为何如?”

吕惠卿说道:“臣以为蔡发运所提之法,甚为合理,能够逐步消化超发盐钞,又不必让朝廷额外开支钱财,臣以为是可行之法。”

其他臣子们也没有其他的意见,苏辙说道:“官家,昔日范祥作盐钞之法,官民皆便,不意朝廷滥发盐钞敛财,致使盐钞无法兑换,朝廷丧失信誉,百姓怨声载道,蔡发运的方略,不过是亡羊补牢之法。关键还是朝廷要控制盐钞,讲求信用,三司不得随意滥发盐钞,才是根本之策。”

赵佶当然知道盐钞不能滥发。可是不管是大宋的盐钞还是大明的盐引,其实最后都免不了的滥发,一来是朝廷和各级官吏为了敛财,肯定会多发盐钞,换取金钱,至于商人百姓的死活,哪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啊。二来就是盐工不堪朝廷勒索,大量逃亡,官盐减产,还有就是私盐的泛滥挤压官盐市场。商人拿着盐钞不一定能够兑换的到盐,就算是换到了食盐,也不一定能卖出去。

说白了,对于朝廷的衮衮诸公来说,商人破不破产,百姓有没有盐吃,与他们何干,只要盐税有着落就行。赵佶还是吩咐三司要控制盐钞的发放,不得滥发,正准备退朝,发现蔡京正在对着自己挤眉弄眼,赵佶心念一动说道:“诸位自便吧!蔡发运随吾到垂拱殿一叙。”

一众臣子们散去后,苏辙有些忧虑的对韩忠彦说道:“韩相,蔡京非是正人,官家如今信任他,非是好事啊。”韩忠彦笑着说道:“蔡京固非正人,比之吕惠卿如何?吕惠卿都能任计相,执掌国家财赋,蔡京只要有才能,能为国效力即可,若是真有作奸犯科,台谏就应当弹劾。”

苏辙一时语塞,只得摇摇头离开。

赵佶带着蔡京回到垂拱殿,赵佶坐下后问道:“蔡卿可是有事?”

蔡京说道:“官家,其实关于盐钞,臣还有未尽之言。”

赵佶不动声色的说道:“蔡卿请讲。”

蔡京就将他的计划说出了,也就是循环之法,所谓循环者,已卖钞,未受盐,复更钞;已更钞,盐未给,复帖输钱,凡三输钱,始获一直之货。就是对于虚钞,设立时间,逾期不能兑换的,就要更钞,但是官府能帮你白做事吗?不管是更钞还是贴输,商人都需要给官府给钱。

说白了,就是逼商人要么给官府交钱,减少官府的损失,拉长兑换食盐的时间,要么干脆放弃这些虚钞。蔡京的做法确实狠辣,从短时间来说,能够快速的解决滥发的虚钞问题,但是透支的是国家的信用,当朝廷真的需要用盐钞换钱时,恐怕商人们也不会再上当了。

不仅如此,蔡京还准备变更钞法,规定一袋为300斤盐价1万,盐装入袋要官封印,不得私拆,不得擦改不得增损,否则都要被处罚,盐袋函官府卖给,只能用一次,如果再销盐要重购买,对东南末盐请场,还给引编立号簿,指定时间和销盐地区,如改销别场,要同时批销号及钞引,其引缴纳一年为限,如果到时间盐未销完,引,盐都要没收入官。这些的办法,确实可以增加盐税,但是商人和百姓的痛苦显然没有在蔡京的考虑之内。

赵佶终于知道前世蔡京为什么能坐稳相位十数年,几度宣麻,不管谁弹劾,都能够独善其身。不是没有道理的,蔡京确实对于财赋之事有才能,说白了就是能搞钱,而且不要脸。他知道赵佶如今办任何事,都需要钱财,他就为赵佶开辟财源,而且不管多么狠辣的手段,他都敢提、敢做,这么知情识趣的臣子,怎么不令人喜欢。

更何况蔡京还是赵佶艺术上的知音,奸佞中的学霸,才子中的人渣,端的是十分厉害。

蔡京接着对盐法发表意见,不光是解盐和海盐,对于四川的井盐,蔡京认为也可以采取盐钞法,具体的措施就是,将成都、潼川、利州路私井全部实行禁榷,置合同场司验视、秤量、发放,井户如额煎输,令商人赴合同场买引,官府收引税钱,每斤纳引税钱25,土产税及增添约9钱4分,过税7分。住税钱5分。若用钱引折纳,则别输提钱60,其后又增贴输等钱变法后。据蔡京估计,实行此法,每岁岁课达400余万。

400万贯可不是小数目,虽然大宋每年的财政收入惊人,但是其实钱财并不多,大概也就在六千万贯左右。400万贯相当于一年银钱收入的十五分之一,比市舶司每年的榷税还多,要说赵佶不动心,那是假的。

但是赵佶很清楚,只要实行盐钞,就必然会出现虚钞。以蔡京的此法为例,制度规定井户每月产盐有一定数额,官府给一定钞数。如有时井户没能完成定额,钞遂成虚额。后因井户往往和商人串通提高每担盐的斤数,有的把每担100斤提高到每担160斤等等。引课法必然遭到严重破坏。

而且朝廷这般横征暴敛,必然激起民愤,巴蜀之地,民风剽悍,有道是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未定。赵佶可不想在巴蜀激起民变。本来由于当年王全斌破蜀,宋军军纪败坏,巴蜀人民对其极其愤慨,后来朝廷派来的官吏又在巴蜀榷茶,太宗朝就激起了王小波、李顺起义,宋军劳师远征,花费大力气才镇压下来。

现在巴蜀主要是为陕西诸路提供后勤,还有榷场提供交换战马的茶叶,这是最重要的,万万不能因为一些银钱,影响到茶马互市,巴蜀最重要的就是稳定。

赵佶说道:“蔡卿所言,容吾深思。”本以为蔡京就此离开,没想到蔡京还不准备离开,反而呈上一道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