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耽美小说>[红楼同人] 林如海咸鱼摆烂日常【完结】>第六十六章、“俱是薄命人”

  薛姨妈一提醒, 薛家人也觉得现在除了如此,似乎也找不到什么好法子,要是把薛家老太爷悄无声息的下葬, 他们是不甘心的,岂不是显得子孙不孝?

  于是当天薛家就派人出去城郊找了一个小庙, 花点银子打点, 庙祖欣然应允, 第二天一早看了时辰, 天还没亮就把刚刚过去头七的薛家老太爷‘请’出气,停放在庙中,几个儿子轮流守灵, 只等圣驾回銮,再大办丧事。

  贾敬和贾赦都被点名伴驾, 提前就派人去把守着祖宅的几房人都敲打一回, 不图他们能出风头,只要他们安静呆着莫在圣上跟前打眼。

  等几日到江南, 才发现是贾府多虑,风头都被甄家占着,更有许多商户,削尖脑袋, 就像在圣上跟前露个脸,宁国府和荣国府留在金陵的势力, 抵不上半根指头。

  圣上在江南逡巡二月有余,除去流水一般花费银子,也得了不少数目的江南商户献银, 宾主尽欢, 盆满钵满。

  最难得的事, 此番南巡,没人触霉头,一个人都没打杀惩罚,伴驾的大臣们全须全尾的回来,好些大臣还圆胖一截。

  荣国府这边,贾赦一归家就给母亲磕头请安,老太太见儿子这回出去回来,似乎又稳重不少,十分欣慰,让他赶紧去换衣洗尘,又让崔氏张罗着去清虚观还愿。

  崔氏笑道:“这几日天太热,让哥儿们过去,等八月以后咱们再去,况且才过七月半,前儿张神仙还要老太太仔细,老太太还是等一等,若是天凉爽,还可以叫上妹妹一起去。”

  贾母被崔氏劝住,又道:“她去也就罢了,哥儿前面才满周岁,孩子小,那边又是神神鬼鬼,去不得。”

  崔氏点头:“那是自然。”

  贾赦听了,坐在圈椅上捧着茶,问妻子道:“我回来得晚,没赶上哥儿周岁,不知那边取了个什么名儿。”

  贾琏赶紧上前卖弄起来,一本正经:“人都说喜获麟儿,弄璋之喜,姑父给表弟取了一个璋字。”

  贾赦又问:“这是大名?他们祖上竟是没有先预备下来?”

  贾母见他说话不太妥当,还好林家姑爷不在,听见了心里肯定有想法,责备他:“提祖上做什么,林家的状况那样,就不怕压着子孙?”

  算是找个名头糊弄过去,京中人家也不是都把小辈名字取好,就说荣国府里添上的姑娘,祖上也没给名儿,先前沈姨娘添的姐儿,现在还不是就叫二姑娘?

  在贾母那边坐了一会儿,贾赦就拉着两个儿子往自己院里去,崔氏取了对牌交给管事媳妇,又喘着追过来。

  “大爷,你去看看沈姨娘。”

  贾赦听了,大约也猜出是什么事,问:“她是不是又不好了?”

  崔氏脸上不太自在,想到沈姨娘的病,心里堵得慌,沉默下去,算是默认。

  沈姨娘岂止是不好,崔氏估摸着就是这几日了。

  贾赦提步要过去,崔氏又嘱咐一声:“大爷,她就是要走的人,您千万担待。”

  贾赦这个脾性,万一说出什么重话,沈姨娘恐怕就一口气过去了。

  崔氏和贾赦一起到沈姨娘的屋子探望,内里浓重的药味,有崔氏盯着旁人也不敢怠慢,沈姨娘已经瘦得脱相,还是收拾得干干净净,尤其今日知晓贾赦要回来,头发也梳得规规整整。

  沈姨娘留着泪:“奶奶,小的没有福气,你们都是好人,我却没这个命。”

  贾赦不知能说什么,见沈姨娘这个模样,只得开口道:“你能来我们家,就是老天的安排,只管放心,我们会好生照管姐儿。”

  崔氏见贾赦说的直接,再看沈姨娘脸色。

  原本也该说点宽慰之语,但是现在眼看着大罗金仙不能救,反而显得虚伪至极,大爷说的对,沈姨娘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姐儿。

  沈姨娘凹陷的眼眶一滴滴滚下泪来,虚弱道:“多谢大爷和奶奶,在我这边不成个样子,免得过了病气。”

  沈姨娘哭得伤心,崔氏也跟着心肝儿绞痛,贾赦呆不得,红着眼出来,只留崔氏和沈姨娘说话。

  贾赦回到主屋,叫人把二姐儿抱过来,小丫头还只得十个月,不会说话,只能叫人抱着勉强迈开步子,贾琏拿着小鼓逗她,姐儿抓住上面的络子咯咯笑,丝毫不知生母已经灯尽油枯。

  第二日早上,丫鬟再服侍沈姨娘吃药才发现人已经走了,安详的平躺着,没有存着怨气。贾母听见消息也哀叹一回,叫崔氏好生打点她的丧事。

  贾母还是为这姨娘流了两滴泪,“她来我们家,素日里温顺知礼,原本也是个官家小姐,而今去了,你把她和她父母葬在一处,也好叫一家团聚,咱们府上积德。”

  众人都劝老太太不要伤心,奉承贾母是头一个慈悲人,贾敏听见消息,也唏嘘一番。

  她的印象中沈姨娘话很少,总是默默站在一旁,就像一个会喘气的摆件,至于她长什么模样,贾敏竟然记不清。

  沈姨娘父母在时,也是娇养的小户之家,正经读过书,若不是家道中落,无论如何也不会被抬进贾府当姨娘。

  先前大嫂崔氏看中的也是这点,嫂子真心想给哥哥物色好姨娘,不像是二嫂那边,找的是好拿捏的家生子。

  若真论起来,大嫂崔氏是比二嫂嫂更有格局的主母,只要你谨守本分,她也心宽,可惜沈姨娘命薄。

  林如海听见消息,竟也是像被什么扎了心,倘若黛玉不是生病体弱,将来指不定也会被弄到哪个勋贵家,若是幸运,能当个续弦,还是个正房太太。

  若是不幸,多半就和沈姨娘一般,沦落为妾室,再遇上不善的主母,可怜巴巴讨生活。

  林如海越想越难受,心肝儿脾肾都像被揪起来,他躲到书房中缓了许久,方能正常喘气。

  再过得两月沈姨娘生下的姐儿满周岁,崔氏为争一口气,正经清客抓周,老太太赏了她两个项圈,还给她取了名儿,跟着贾元春,就叫做迎春。

  朝堂之上没有大事,圣上往江南‘化缘’一回,填了国库。竟然没把银子全部用在私库里,这一回走得值当。

  朝堂六部尚书争的面红耳赤,多半是因为钱往哪儿拨,现在钱财充裕,当然你好我好大家好。

  朝里有钱,发给商户的帑银就更多,金陵薛家埋了老太爷,听说有差使,派了迎娶伯爵府姑娘的老三,往京城谋事。

  谁人都不会嫌弃银子多,他们薛家已经有南洋货物贸易,还想再讨更多的营生。

  林如海得了消息,要人给莲心家男人陈开去了一封信,知会一声。

  陈家巴巴就派了管家来回话。

  “林大人,我们爷说咱们家生意稳当,前儿活计办得好,今年给太妃修殿,内务府还给了陈家,薛家只能落个粉头生意,那些琐碎,我们家支使不过来。”

  林如海无奈,倒也不必如此,事无巨细。

  江南富商比比皆是,薛家不以富贵出名,而以恶霸之事盛名在外,做生意讲究和气生财,他们不加管束后人,商户本来就生存艰难。

  只需一个重利盘剥的罪名,官府说拿你就拿你,还不抱着头夹好尾巴过日子,最后败落下去,皆是咎由自取。

  薛家人也心急,本来王家打点过一桩宫内工程的生意,薛家老太爷忽然出事,他们错过了一回,叫另一家姓陈的捡便宜。

  这回过来,就是听说宫里还有木料生意,若是谋不到盐铁和药材这几宗,拿下这一样也好,虽说这回工程不大,一次次做下来,将来要有什么大修,可不就是薛家赚钱的大好时机?

  薛家三爷进京,先去王家拜见,王家对这个女婿一直淡淡的,京城的人最明白士农工商,三六九等。薛家三爷一来,可不就是提醒王家人,他们把一个姑娘嫁给商户,只为着一起赚钱。

  王家就算有钱,但没了名声,好些人家都背地里嗤笑,而今薛家又来托事,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王家怎么乐意。

  唯一的可取的是,因着这几年得到的好处很多,王家没有真拉下脸,还是愿意帮忙搭桥,只让薛家三爷住下,他们会去外面料理。

  薛家三爷见岳父和舅兄对有些冷淡,也不愿带着他去京中拓宽人脉,这么做不就是想薛家一直要依着王家,只能依靠王家帮忙?京官多是看不起旁地的官员,更看不上别处的商户。

  薛家人心底不是滋味,但也不能坐以待毙,薛家老爷多年不上京城,他们做生意就是要多走多看,发现商机。

  王家不带他出去交游,他自己去街头巷尾看看,又不犯王法,总不能管得太宽。

  薛家三爷去看了京中的香料铺子和古董街,这是薛家也有的产业,香料贵重,开起来费本钱,但是南洋能卖上价,各地都不便宜。

  他又去看当铺和古董,正好遇见陈家人在那儿挑东西,陈家那个儿子也认出了他,本着与人为善的表面模样,薛家三爷上前打招呼。

  “想不到能在此处遇见,不知陈兄可看中什么,有何高见。”

  陈开微微一笑,也回敬过去:“随意走走,您几时进京的?”

  薛家三爷看见那边活计分明在给什么物件打包,陈家得了那桩生意,怎么可能不花心思打点。

  陈家人略寒暄几句就走了,薛家三爷走进去,假装看两眼里面的瓶瓶罐罐,漫不经心问伙计:“那个盒子包的这么好,不知要送给哪位贵人?”

  伙计咧嘴一笑:“这位爷好眼光,这是刚刚收上来的好物件,先前和您说话那位爷叮嘱送到翰林府上。”

  薛家三爷眉心一跳:“哪位翰林。”

  伙计搓搓手,“听您口音是个外乡人,那位不满十八就中探花,长得好看那位翰林,您听过不曾?”

  67 第六十七章

  ◎“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