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历史军事>清泉明月>第101章 卖炭

陈友河与陈新泉赶到梅沙圩,父子俩直接来到许三千的许记杂货铺。

许三千原本打算申时三刻,动身去沙洲村寻陈新泉拿黄花蒿汤药。

此刻见到陈新泉过来寻他,他心中甚是高兴。

陈新泉见到许三千,也不客气他直接向许三千开口要了三斤食盐。

“贤侄,为何一次要这般多的食盐?”

许三千惊呼。

陈新泉道:“家里在烧响炭,需要一些盐用来掺和进封堵土窑的门洞。”

许三千好奇,烧响炭居然需要食盐。他忽然想起,其峰乡有一个烧炭人,也数次在他这里采买过数量比较大的食盐。

“贤侄果然聪慧,居然懂得烧制响炭。”

许三千又嗅到了商机,他道:“贤侄若有多余的响炭,可送至我处售卖。我定给贤侄一个公道价格。”

一旁安静听着两人交谈的陈友河心中感到奇怪,许三千居然不问石头,为何在烧炭时需要用到食盐。反而想都不想,直接开口向石头讨要转卖响炭给他售卖。

“许掌柜,您不是认真的吧,此时五月,距离天气变冷可还有四个月。您这时就开始存储木炭?”

陈友河打断两人的话,很认真的问。

如今,他刚学会烧炭的手艺,若有地方发卖木炭,自是一件大好事。

如此一来,他便多了一个营生。

“友河老弟说的是,如今收炭是有些早。”

许三千听陈友河发问,略一思索答道:

“不过,我知道马山乡有几个烧制作坊,他们每月需要用三五百斤上好的木炭,用来引火助燃。上月他们还曾来我处询问,有无品质极好的木炭发售。因此我才有此一说。”

陈友河闻言,心中欢喜,他心中暗忖看来木炭并不是只有天寒时才有需求。

他侧头看向儿子陈新泉,见儿子亦侧目看向他。

陈新泉知道父亲的意思,便对着许三千道:“许叔既然有既定的客户,那自然是美事。不过,我爹爹烧制木炭的手艺还不太熟练。他日若有了好品质的木炭,到时候定会送来与许叔瞧一瞧。”

许三千哈哈笑着道:“如此就多谢贤侄了。”

他明白陈新泉算是答应,有好炭便送到他铺里来售卖。

陈新泉心中也是大感意外,他烧制木炭原本是准备用来烘烤艾草,柳树枝条等中药材。后来,打算卖一些给谢秉礼制作蚊香。

没想到谢秉礼没能马上答应购买他的木炭。

反而是许三千向他求购木炭。

“许叔我让您准备的东西,是否已准备妥当?”

陈新泉赶紧把话题拉回到自己来许记杂货铺的目的上。

许三千呵呵笑道:“都已经准备妥当,除了铁器还放置在聂铁房。其他的物什都在这里了。”

许三千指着柜台旁边一个麻布袋子。示意陈新泉去查看一下。

陈新泉道:“如此就多谢许叔了。”

陈新泉把父亲后背的竹篓取下来,从里面拿出两个封口的竹筒。

“许叔,这是刚刚煮好的诊治打摆子病症的汤药。”

陈新泉一边说,一边把竹筒交给许三千。

许三千高兴的双手接过。

“贤侄有心了,你让我准备的零钱,我也准备好了,你稍等一会,我进去拿出来。”

许三千拿着竹筒进了店铺后堂,他家内宅住处。

陈友河听许三千说儿子还有零钱放在许三千家,便问道:“泉儿,啥零钱?你何时还有零钱放在许掌柜处?”

陈新泉道:“爹,是许掌柜用我们煮得黄花蒿汤药,给一位贵人治了打摆子病症,贵人给的赏赐。”

陈友河点头,又叮嘱儿子道:“你万不可乱收钱,不该收的钱咱们一个铜板也不能收!”

黄花蒿汤药能治打摆子病,虽然是一件好事,但黄花蒿汤药本身是有毒的,他人若弄了此方子去治病还好,若弄了去害人可就要祸事了。

“好,爹,我明白的!”

陈新泉答应父亲的要求。他也明白,自己并不是郎中,并不适合收取病人的费用。

没过多久,许三千提着一个粗布袋子出来。

里面装了一大袋子铜钱,至于碎银子许三千另外拿了一个小棉布袋子装好。

“贤侄,清点一下数量看看是否对!”

许三千把铜钱和碎银子放到会客茶几上,满脸笑容的说。

“这次我就不数了,我相信许叔能掌握账目。”

陈新泉觉得,许三千第一和自己交接银钱,不可能从中作梗,便不打算清点麻布袋里的铜钱数目。当然,真早一一清点必然耗时颇长,他对许三千是信任的,便觉得没必要消耗这个时间了。

“还有几样东西,不知道许叔店铺里是否有货?”

陈新泉把碎银子交给父亲,又问许三千道。

“贤侄,除了食盐还需要何物?但说无妨!”

许三千道。

陈新泉道:“我过几日便要去我小叔公家读书,需要置办拜师用的六礼。”

“外加笔墨纸砚若干,许叔店内可有相关物品。”

许三千呵呵笑道:“拜师所用的六礼,腊肉,我店内自是有的,不过芹菜却没有。”

“莲子,红枣,桂圆与红豆自是都有。我为贤侄备妥除芹菜之外的其他五礼。”

“至于,笔墨纸砚,当然也有,只是毛笔稍显粗劣了些,贤侄若不嫌弃,我也一并为贤侄备妥便是。”

听许三千这么说,陈新泉很高兴,他没想到居然能在许三千铺子里享受一站式购物,便道:“如此就有劳许叔了。还有一事,许叔务必答应。”

许三千看陈新泉说的严肃,立马正色应道:“贤侄请说!”

陈新泉道:“若是有人打听食盐的事,还请许叔为我遮掩一二。”

许三千好奇了,这又是为何,他道:“这是为何呢,贤侄购买食盐既是有正当用途,便可正常购买。”

“许叔,有所不知。我爹爹并不无意长期从事烧炭。若被官家知晓我爹爹会烧制响炭,我怕官家到时给我爹爹增加炭税!”

陈新泉并不愿意父亲,由一个种田农民变成烧炭翁。

烧炭并不是什么深奥的技术活,他的技术壁垒很低。

沙洲村附近没有多少山林,烧炭的原料便无法保障。因此,沙洲村并不具备成为一个烧炭基地的基础。

“原来如此,这个好办,只要陈兄弟,在十月天寒之前每月售炭不出五百斤,官家并不会任意加派炭税。”

许三千道:“炭税是在天寒时才征收,平日里允许少量交易的。”

闻言,陈新泉这才松了一口气道:“原来如此。这么说,我家烧炭自用,也不用交炭税?”

许三千道:“自用木炭的话,确实未听有课税一说。但若数目巨大,好像是每月超出五百斤木炭,便可课征炭税。”

许三千对于大周税法有很深入的研究。

他店内的木炭,每年都要缴纳至少三个月的炭税。普通家庭用炭数额巨大是会被征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