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历史军事>清泉明月>第4章 仗地

没过多久,里正陈达田来家里了。

谢氏见堂伯带着两个穿着巡检司官服的差人过来,赶紧放下手里的活计。

“三堂伯,有什么事吗?”

谢氏问。

陈达田道:“你这院子两边开出来的新地有些多,我和你爹商量过了,把新开垦出来的地,记到你家宅子用地里边。”

“日后,你再生两儿子,盖房子都有地用。”

谢氏一听这话,心里急得不行。

“这!可是,三堂伯,这,我……”

谢氏想说家里没钱了,买宅基地的钱,她真的拿不出来呀!

石头走过去叫了声:“堂爷爷好。”

陈达田仔细看了看精神奕奕的小石头,心里很高兴。

“石头呀,你可算是好起来了。你要是真出个什么事,我非的把陈友水那个混账东西给打折了。”

石头道:“堂爷爷,那天的事,不怪友水堂叔,那天是我自己不小心掉河里边了。”

石头的话,让陈达田心里暖暖的,这孩子才九岁就这么有担当,实在是难能可贵。

他从怀里拿出三块糕点,三个小家伙每人分了一块。

谢氏走到陈达田身边道:“三堂伯,我,能不能不把这些地写进宅地契里边。”

陈达田知道谢氏的顾虑,轻声道:“你担心钱的事吧!老九已经把钱给了我了。这会只来把地数丈量完,写了地契,下午去乡里,让保长盖印,县衙那边留一份备用的就可以了。”

谢氏有些意外,她没想到公公会给她们出这新开出来的地契钱。

石头跟在两位丈量地面宽度的巡检司差人身后。

“这,这,这边,官差老爷往这边多量一些。”陈石头指着院子前面的浅水沟叫道。

陈达田走过来,摸着石头的脑袋笑着道:“傻小子,你要把这小水沟也弄进你家地契里,你娘可不答应。”

“堂爷爷,可是那有一口雷公井。我想把那口雷公井也买了,在家里做个水池呀!”

两个巡检司的差人看向陈达田。

陈达田也是一愣,他想起石头醒来那日下午的古怪天雷,在看石头此刻指着雷公井说话的严肃神情,随后笑着道:“你都知道那井是雷公井,那你,就应该知道,这口井只有在春天,雨水充足的时候才有水出。你把井买了也做不了什么事?”

“是的,我知道,堂爷爷你就帮我量了吧,官老爷,你们就按普通地算给我吧。”

“这井一年也就一个月时间有水出。平常时节都没水出的。”

陈石头坚持要把院墙前边七尺的位置也算进地契里边。

两个巡检司的官差,低头看看前面那没有多少水的浅水沟,又顺着沟尽头看了看已经没有出水的两块石头缝。

这地明显是一处山丘上内部裂缝,应该不是真正的水源。确定了这点,两人都点了点头算是答应了小石头的要求。

谢氏听儿子开始胡闹,便走过去拉着儿子道:“石头别闹,咱家院子前边二十丈外,不是有一口井吗?咱家里用的水都是那边井里挑的,那水又甜又清凉的。这雷公井有什么用?”

陈达田看看谢氏,在看看陈石头指着的地方,在心里盘算起来,老九给了他一两银子。

按刚才的尺寸量地,应该用不了七钱,在加前边这几尺,也不会超过九钱银子。到时候自己在垫几分银,给这两位官差大哥做脚程费好了。

想通这些便点头对石头道:“行,就按你说的量。”

石头高兴的跳起来,大声道:“哦,那太好了,堂爷爷。”

说着,他飞快的跑到刚量完的地方道:“这里,就这个位置,量到这里就好了。”

石头的天真活泼让陈达田感到高兴,前几天还奄奄一息的人儿,就几天功夫又活蹦乱跳了。小孩的生命力就是旺盛。

陈达田看了看院子左边外还剩下大概两丈的宽度,无奈的点了点头。

臭小子,别人都恨不得多量几丈,你小子却要少量。

看着两位官差丈量完院子左边的土地,陈石头又走到刚刚砍伐荆棘的地方,指着那棵被雷火击中的苦橘树道:“这边把这棵树,就是这个苦橘树给量进去就行。”

陈达田心里苦笑,好小子,真是会挑地,左边少了两丈,右边却多了三丈。一点也不愿吃亏。

没一会功夫,丈量土地的活就完成了,谢氏赶紧回屋里,给两位官差包了红封。

家里实在没多少钱了,只每人给封了十文铜钱。

临走前,巡检司差人指着院子两边堆放着的荆棘和草皮(前几天挖掘院子左边土地时,地面上长的野草和其他植被被堆放在一起)叮嘱道:“怄草皮肥的时候,千万注意用火安全,虽已快到端午节,雨水充足,可你家这地,距离后边有野草和树林的位置太近,容易引起山林大火。”

谢氏点头答应,说:“我们一定离得树林远远的在点火怄草皮肥。”

巡检司差爷便点点头转身走了。

送走巡检司的差人和里正(村长)谢氏准备回厨房做午饭。

她估摸着陈友河快回家了,天刚亮陈友河就出门了,水田里的禾苗长势不太好,野草长了不少,他一大早就出稻田里去除草。

之前分家,他家分了六亩旱地,五亩水田,水田里种了早季水稻,旱地里种了些黍(高粱)米和菽(黄豆)。

今年天气暖和,清明节前后就开始打理旱地庄稼了。

幸好儿子懂事,帮着照顾两个妹妹,六亩旱地只八九天就打理完,把黍,菽种下去,后来赶上几场及时的雷雨,现在黍、菽幼苗都长得及好。

“石头,你小心些,别被荆棘刺给伤着了!娘去做吃食了。”

谢氏叮嘱儿子注意安全,儿子自幼体弱多病。去年入秋后,又连续大病几场。

因为小叔子家的又怀孕了。婆婆王氏对石头冷言冷语说了几次,谢氏没忍住和婆婆顶了几句。

小王氏便把话题说开了,嚷嚷着要分家。

老大陈友江,在圩里有活计,平常也少照顾农活,一家人里陈友河最是忙碌。

农忙时节大多在田地里转悠。毕竟一大家子有四十多亩水田,三十多亩旱地,一个没看顾到位,病虫害就把一季的庄稼给糟蹋了。

也因此在庄稼地里忙碌得最多的陈友河,就少了很多时间照顾孩子。

谢氏一个人照顾三个孩子,又经常下地里忙活。对于儿子陈石头便有些照顾不到。才有了小王氏和老王氏都对陈石头冷言冷语的事情发生。

如今分了家,除了抢种,抢收时节(双抢),陈友河也能抽出时间给家里打制些木工。如今家里床架,桌椅板凳都在有条不紊的添置。

陈家大哥在圩里客栈做账房,算是和谢家大哥同行了。只不过,谢家大哥做的是桐江村谢氏的族产,陈友江是给梅氏财主做工。

石头送走里正,准备回去接着砍荆棘枝。

密溪河边陈友水从他自己打制的那艘小木舟上了岸,快速向着石头家里走来。

石头看到陈友水手里又提溜着什么东西,想必是刚从密溪河里打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