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总裁豪门>娱乐:开局全网黑,老千拯救内娱>第441章 观众又不是你爹

真不是廖东扯淡。

法国虽然有艺术院线,政府也给独立电影补贴,但是初衷并不是扶持独立电影,更不是为了扶持独立电影导演。

人家是为了抵抗好莱坞的入侵。

只有国内电影的基数足够大,再加以限制好莱坞电影,本土电影市场才能良性发展下去。

所以独立电影到了哪个国家都是非主流,然后非要主流的待遇?不是想瞎了心吗?

而且现在大家已经对独立电影很友善了,各种电影节都有创投会,中影每年都会扶持独立电影和年轻导演。

只要成本不太离谱,剧本也凑合,都能拉到投资。实在不行,六公主还会买断电视版权,也有个几十万上百万,算是个保底。

可王晓帅们明显看不上这点小钱……

所以廖东真不愿意给王晓帅面子,“王导,你一直呼吁建立艺术院线,让国家补贴,到底是为了什么?”

这一点王晓帅早就考虑过了,理由非常官方,“当然是为了让更多观众能看到创作者的辛勤劳动。”

廖东嘿嘿一笑,“那为什么不直接放到视频网站上呢?不是会有更多观众看到吗?”

王晓帅也笑了,“电影是光与影的艺术,在手机和电脑上肯定无法领略到电影的魅力。”

“据我所知,国内也有艺术联盟,有好几百块银幕,为什么王导不选择这个方式长期放映呢?”

“这个嘛……”

王晓帅不知道怎么回答好了,他总不能说艺术联盟的分账太低吧?

“是不是收不回成本?”

“啊,对对对,确实收不回成本。艺术联盟的银幕数太少了,只有200多块。”

廖东乐了,王晓帅这不就上套了吗?

“我记得几个月前,王导的《地久天长》在院线上映了,首日排片7%,有4000多块银幕上映,可是上座率只有11%,平均每个厅只有8个人,是不是代表独立电影其实并没有那么多观众想看?后面的上座率就更不用提了,可是院线依然让《地久天长》上映了两个月,已经仁至义尽了吧?”

王晓帅张了张嘴,刚想反驳,廖东乘胜追击,“我看电影上映的时候,王导和王京春老师疯狂批评院线不给《地久天长》排片,11%的上座率,就算给你排片提高一倍,怕是也没有多少人看吧?”

王晓帅急了,“那怎么能一样呢?如果多给一些黄金场次,排片再高一些,票房肯定会更高。”

廖东见王晓帅已经跟着他的逻辑在走,微微一笑,“我听说《地久天长》的成本是6000万,还不算上宣发,就算把目前票房提高两倍,也不能回本,那还要怎么给你排片?要不要所有电影院都不赚钱了,全国人民陪着你一起玩?我建议王导直接众筹吧,这样见效能快一点。”

“你!”

王晓帅气得手直哆嗦,廖东才不给他反击机会呢,“王导总说独立电影票房收不回成本,我就搞不明白了,《地久天长》这种电影,没有动作戏,没有特效,没有什么需要花钱搭建的场景,为什么成本会有6000万?如果把成本压缩到2000万,是不是通过票房就收回成本了?王导也不用这么着急了?”

王晓帅总算抓住机会了,“你懂不懂啊?6000万成本是因为我用了胶片拍摄。”

“有什么用吗?”廖东小熊摊手,“现在科技这么发达,高清摄像机拍出来的效果和胶片没有任何区别,如果非要胶片的颗粒感,通过后期制作就能轻松完成,成本只有用胶片的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王导为什么不用呢?是不会吗?”

王晓帅哼了一声,“这是电影人的坚持。”

“哦,也就是说,王导为了一个所谓的坚持,多花了三倍成本,结果看上去没有任何区别,那你坚持什么呢?坚持浪费钱?”

“你!”

“我听说《地久天长》在拍摄的时候,有人撤资了,钱是王导自己补上的,是不是这个原因你才这么激动?还有王导的《地久天长》上映版本接近四个小时了,为什么无法接受另一部时长四个小时的电影?是不是太双标了?”

“我拍《狩猎》的时候,成本2000万,通过票房就收回成本了,海外版权还赚了一笔。《小偷家族》刚刚杀青,成本不到3000万,准备角逐明年戛纳。王导为什么不把目光放在海外版权上面?赚大老外的钱不比天天呼吁我们砸钱给你组织艺术院线简单多了?是不想吗?”

王晓帅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廖东句句扎心,而且句句直指核心问题,他能说什么?难道说自己赔钱了,所以才想让国家补贴?

廖东不再看王晓帅一眼,而是看向旁边的媒体记者。

“我不是看不上独立电影,独立电影也是电影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不能舍本逐末,成天喊着要扶持,要院线的,不就是为了钱吗?别没事就道德绑架别人,还代表电影艺术,你要配钥匙吗?你配吗?配几把?”

王晓帅愤然离场,不过没有人在乎他,廖东的话还没说完呢。

“我是真的想扶持独立电影,也欢迎年轻导演和独立电影人把剧本投给菠萝影业。只要是好项目,我们都会以最快的速度推进。而且我们也不会干预创作,就算你的电影剪出来是四个小时,我也照样让电影上映!”

“当然,大家也别当我是冤大头。菠萝影业已经和专业调查公司签了协议,准备搭建绿灯系统。只有通过绿灯系统的剧本,我们才会投资,根据剧本和演员咖位,投资分为500万,1000万,2000万三档,独立电影最高成本就是2000万,商业电影处子作也可以找我们合作,投资上限为5000万。不过我会派专业制片人跟组,所以别想着拿投资以后去买车买房,时代已经变了。”

台下传来一阵友善的笑声,廖东挥了挥手,“时代在进步,我们电影人也要进步,都2019年了,真没必要抱残守缺,故步自封,觉得电影卖不好是观众不懂得欣赏……”

“观众又不是你爹,凭什么无条件支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