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东的心里还是挺忐忑的,他怕对比。

主要是希斯·莱杰的小丑太深入人心了。

而且希斯·莱杰人也不在了,就算廖东演得再好,也处于天然劣势。

廖东和杰昆·菲尼克斯不一样,年龄、资历、籍贯、演技都比不上,所以心里难免有些忐忑。

当然,好处也有,因为这一世没有杰昆·菲尼克斯的小丑,廖东不会被拿出来反复鞭尸。

而年龄和资历在这个时候又成了挡箭牌,其实就是天庭宴踩小鲜肉那一套,廖东只要能发挥出前世杰昆·菲尼克斯的八成功力,就可以宣传说自己比甜茶、汤姆·赫兰德和罗伯特·帕丁森这些美国小鲜肉演得好……

廖东倒是没想这么多,他反而觉得自己比希斯·莱杰有优势。

不是廖东飘了,他是通过角色成长来分析的。

《蝙蝠侠:黑暗骑士》中,小丑只是一个配角,反一号,他登场的时候已经小丑的完全体了,所以观众看到的是一个舞台上小丑,是一个已经有了自己独特价值观的角色,自然光芒四射。

可是《小丑》完全不同,剧本讲述的是小丑黑化的过程,廖东可以通过情绪变化、人物变化受益。

这是他的优势,也就是传说中的戏保人。

《小丑》虽然是R级,算是剧情片,但也是三幕剧,好莱坞的编剧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写法。

只不过《小丑》的三幕衔接点比较模糊,一般人会看成四幕或者多幕。在和斯考特·斯利弗长谈之后,廖东确定了自己没看错,就是三幕。

第一幕大多数人都能看得出来,就是从开头一直到地铁上亚瑟掏枪杀了三个人渣。

这代表了旧世界的崩塌,也代表了亚瑟从一个底层变成新世界英雄的开端。

这是亚瑟第一次杀人,廖东研究了剧本,和斯考特·斯利弗讨论了半天,他认为亚瑟杀人的时候不应该那么果断。

斯考特·斯利弗觉得很有意思,“你为什么会这么想?”

廖东挠了挠头,“我这几天研究了不少连环杀手的报道和自传,我发现了一个共同点。”

“他们的童年都不幸福?”

“这是他们杀人的诱因,我研究的是他们第一次杀人之后的心理活动。”

“哦?”斯考特·斯利弗换了一个比较舒服的姿势,“说说看。”

“大部分连环杀手,在杀第一个人的时候通常都不会做太详细的计划,有时候只是偶然为之,或者说是一时冲动,更像是激情杀人,有时候甚至是被迫的。”

“然后呢?”

“他们在杀第一个人的时候通常都会很慌张,也会害怕,然后才是逐渐享受……”

斯考特·斯利弗的眉头皱起,“可是亚瑟并不是一个连环杀手,他并不享受杀人的过程。”

“没错,但是我认为心理应该是相通的。亚瑟杀第一个人的时候是因为正当防卫,他杀完人以后一定是非常慌乱和害怕的,他不应该像剧本里写的那样,那么从容地杀掉第二个人。”

斯考特·斯利弗坐直了身体,“那你觉得应该怎么杀?”

“我认为是惯性。”

“惯性?”

“没错,开车有惯性,杀人同样也有。他近乎本能地开枪杀死第二个人,因为在亚瑟的心里,此时他依然处于弱势。”

“等会儿。”斯考特·斯利弗打断了廖东,“亚瑟手里有枪,你说他处于弱势……”

“亚瑟可还不会用枪呢,他杀第一个人只是意外,对方还有两个人,他不得不再干掉一个。”

斯考特·斯利弗点点头,廖东说的很有道理,“那最后一个人呢?”

“我觉得最后一个人应该逃跑,他怕了,这时地铁恰好到站,他趁机跑到站台上,而亚瑟为了灭口,追出去连开几枪,这样是不是更合理?”

斯考特·斯利弗沉默了,他在思考廖东提出的问题。

廖东补充道,“这时亚瑟还不是一个施暴者,他的身份还没有转变过来,他是被迫成为施暴者,我觉得这样人物性格转变更丝滑。”

斯考特·斯利弗已经认可了廖东的说法,同时也对廖东刮目相看。一开始他以为好基友托德·菲利普斯只是觉得廖东演技出色,还便宜,没想到廖东对人物的理解也很深刻。

斯考特·斯利弗耸了耸肩,“你是亚瑟,你说的算。”

廖东继续翻看剧本,斯考特·斯利弗则是在考虑如何更丝滑地衔接到第二幕。

第二幕的开端应该是亚瑟跑进公厕,他被自己的举动吓坏了,于是开始了幻想,他幻想自己和女邻居接吻,拥有了爱情。

这是亚瑟除了母亲之外的第二个“亲人”,也是在进入新世界之后亚瑟的新羁绊。

剧本里亚瑟和女邻居的对手戏大多是他的幻想,这是亚瑟心中最纯洁的部分,所以即便是亚瑟黑化,他也没有杀掉女邻居。

第二幕的结束,就是亚瑟弑母之后染了头发,在浴室跳舞,并将梳妆台上母亲的照片彻底扔掉,代表了亚瑟彻底黑化。

第三幕开始就是亚瑟决定要重建一个新秩序,一开始他就杀掉了曾经诬陷过自己的同事,却放过了另外一个侏儒同事。

这代表了亚瑟并不是完全精神失常,无差别攻击,他还是有自己的一套准则。

而结局就很好理解了,亚瑟出了车祸,却没有死,他用自己的鲜血再化了一次小丑妆,像神一样被自己的信徒拥戴。

这代表着亚瑟彻底登上神坛。

了解清楚《小丑》的结构,对于廖东的表演很有好处。

比如每一个衔接点,廖东都给自己安排了一段舞蹈,在地铁上第一次杀人之后,是在公厕跳舞,弑母之后在浴室跳舞,第三幕开端杀掉同事兰道夫之后在楼梯上跳舞……

廖东准备每一次杀人之后都跳一段舞,成为小丑的招牌动作。

当然,他不会忘了笑声。

亚瑟的黑化和剧情一样,都是循序渐进的。每一次黑化,也都伴随着笑声。

比如在公交车上,亚瑟主动做鬼脸逗小孩,却被孩子的母亲鄙视加厌恶,他就发出了笑声。

在地铁上,同样也是因为笑声,引起了托马斯·韦恩三位员工的鄙视和侮辱。

廖东准备让亚瑟每次笑得都不一样,从而暗示观众亚瑟的心理变化。

至于观众能不能看出来,廖东就不敢保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