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总裁豪门>娱乐:开局全网黑,老千拯救内娱>第204章 万美金的剧本

廖东穿着防护服,拿着毒气检测仪,走进了剧组搭建的潜艇模型之中。

收好了检测仪,摘掉防毒面具,廖东扶住耳麦,“丹吉洛、马科斯,情况如何?”

凯文·霍尔举着手电筒回话,“我们已经到声呐室了,现在只发现了九名幸存者,情况很糟糕,我还从未见过这么惨的情况。”

廖东此时也打开了手电筒,照向一个躺在墙边装死的群演,这些白人,就是从新西兰本地招募的了。

这时,突然从外面传来了“救命”的喊声,廖东转头,这时候镜头恰好推了一个特写,一睹芳容……

“cut!Great!”乔·德特杜巴喊了停,又拿起对讲机,“里奥,你那边怎么样?”

“很好,没问题。”

“准备下一个镜头,让群演一会不要动。”乔·德特杜巴这才看向廖东,“廖,一会儿你要扛着群演走动,有问题吗?”

廖东做了个大力水手的姿势,又竖起了大拇指,示意自己没问题。

然后他就有点儿牙疼,他看见自己一会儿要扛起来的那个群演,至少200斤……

没办法,自己接的电影,跪着也要拍完……

这场戏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廖东作为有军方背景的深海救援专家出任务,他的目标是一艘失去动力的潜水艇。

廖东和两个队员开着救生艇顺利抵达,进入其中,发现了十五名幸存者,就在廖东想要继续搜索的时候,潜水艇遭到了不明巨物的撞击,摇摇欲坠。

经验丰富的廖东果断让分头行动的队员尽快回到救生艇上,离开此处。

但是当廖东回到救生艇上的时候,他的两名队员没有回来,因为潜水艇舱门被撞得变形,他们被困住了。

这个时候廖东面临抉择,是去救自己的两名队员?还是直接开着救生艇离去?

去救队员可能全员遇难,因为撞击已经破坏了潜水艇的动力系统和油箱,随时可能发生爆炸,还有不可预知的危险。

不去救队员,那他们两个必死无疑,和他们一起死的,还有其他六个幸存者。

这种经典套路在商业电影里不算少,类似开火车的时候是选择压死一个人还是压死六个人的经典博弈题目,永远没有准确答案。

廖东自然是选择带着救生艇里的人离开,但是这个选择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被救起的那些人,果断把锅甩在了廖东身上。

具体到电影里,一个获救的白人军官海勒扑了上来,想要打开舱门去救被困的搜救队员和他的战友,“你特么一定是疯了。”

廖东则是抓住了海勒的领子,目眦欲裂,“回去我们都要死!嗯?”

海勒很快就放弃了,但是姿态还是要做的,谁让他是这里面军衔最高的人呢?

就这么一场两分钟的戏份,廖东生生拍了两天。其实《巨齿鲨》这样的电影拍起来还是挺麻烦的,尤其是在狭小的潜艇之中,尽管剧组不会搭建一个密闭空间,只会搭建一半,采取半开放式的方法拍摄,但是因为机位和灯光的关系,几乎每走两步,就要cut掉,重新打光和调整机位。

这就是商业电影和文艺电影最大的区别,商业电影是每一个镜头都要从观众的角度考虑,廖东是主角,必须围绕着他来拍。

而文艺电影,镜头是围绕着导演的想法去拍……

剧组里不止廖东一个中国演员,湾湾的赵文轩(就是《芈月传》里演芈月她爸的那个演员)和买红梅都会加盟,还有一个中英混血的小女孩蔡舒雅。

赵文轩饰演的是女主角的父亲,张博士,深海科研项目的领头人,这种角色在团队戏份中很常见,负责技术支持,关键的时候领盒饭来推动升华剧情。

尤其张博士还是女主角的父亲,可以让戏份更丰富,大表姐的人物也更立体。

但是因为临时找了中国男主角,大表姐的人设还要修改,她现在是一个带有中国血统的中美混血深海生物学家。

她的女儿也是一个中美混血的小姑娘,正好合适。

至于买红梅,她是在电影最后来客串一下,用不了两天时间。

这几个演员都是引力影业的执行董事姜维推荐的,不是《潜伏》那个导演。姜维这个人挺有能力,1994年就加入了索尼影业,参与策划发行过《卧虎藏龙》,后来又加入了安乐影业,代理环球在中国的发行工作,人脉颇广。

2013年跳槽到引力影业之后,他就看上了《巨齿鲨》这个项目。

廖东也是进了组以后才知道,《巨齿鲨》这个项目姜维出力很多,仅仅是剧本就改了四年,前后花了300万美元,快2000万人民币了,放在国内都能拍一部小成本喜剧片圈钱了……

放到好莱坞,仅仅是搞出来一个剧本而已。

不过这个剧本通过了华纳的绿灯系统,这300万美元算是没有白花。

还是廖东想差了,在好莱坞,一个能通过绿灯系统的剧本,尤其是商业电影剧本,其实是非常难的。

每年,好莱坞的所有电影制片厂大概能收到多个剧本,这还只是注册在案的编剧和作家投过来的,那些没有注册,写完一个剧本就放到信封里邮寄给制片厂的都没算。

这多个剧本,大概有2000来个可以立项,但是立项并不意味着拍摄,能够真正开机的电影,一年也就300-400部左右,不到1%。

当然,独立电影不算。

而这300-400部电影,如果想要拿到高额的投资,走商业电影路线,那么就要走绿灯系统。

绿灯系统包括分析电影受众,发行、预算、商务、保险等等,其实就是评估风险,预测一部电影会不会赚钱。

如果连评估的人员都说服不了自己,那就会被亮红灯,剧本也自然束之高阁。

每年通过绿灯系统的剧本不算少,但是真正的商业大制作,一般不会超过十部,这是所有制片厂加起来的数量,连千分之一都达不到。

剩下的就是各种漫改……

所以姜维这300万美金花得其实不冤,没有这钱,《巨齿鲨》别说立项了,华纳都不会看他的剧本。

廖东很欣赏姜维的魄力,当然,更深层的原因是姜维推荐了廖东来演男主角,廖东觉得这个人很有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