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票房再次下跌,跌到了6000万,而《战狼2》则是迎来又一个高峰——单日4.27亿!

累计票房突破了32亿,距离《美人鱼》仅有一步之遥。

业内震惊!

32亿都不能说是有希望拿到中国影史票房第一了,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儿,而且这意味着《战狼2》的票房直接比肩好莱坞。

换算成美元,《战狼2》可以在去年北美票房榜上排第二!

超过了4.08亿美元的《美国队长3》,和4.69亿美元的《海底总动员2》,距离排名第一的《星球大战7》差距比较大,还差一个《海底总动员2》……

想要超过《星球大战7》的北美票房,《战狼2》的票房要达到60亿,还是挺难的,连廖东都没有把握。

不过已经非常牛逼了,要知道《海底总动员2》上映了半年,《星球大战7》和《美国队长3》也上映了四个半月,而《战狼2》只上映了11天……

王常田还有那些和廖东打赌的记者开始慌了。

老王立刻又找了不少水军,这次不是为了多拿点票房了,而是为了不被院线大幅度砍排片。

老王的发行能力还是在线的,《三生三世》次周第一个工作日还保留了25%的排片,但是现实打了他一巴掌,票房只有2500万,而《战狼2》是2.5亿。

十倍杀……

水军并没有挽回颓势,主要是《三生三世》电影版拍得太烂了。

剧版的《三生三世》拍了58集,就这故事还讲的稀碎呢,电影版还不到两个小时,能指望他们讲明白一个什么故事?

故事稀烂,演技没有,神仙姐姐十多年前演《仙剑奇侠传》时演技什么样,现在还什么样,反正就是绷着脸演呗。

但是十多年前的《仙剑奇侠传》还能看看神仙姐姐的颜,到了《三生三世》很多人都怀疑神仙姐姐是不是得罪了造型师……

导演更是奇葩,中西结合,赵小叮和安东尼·拉默里纳拉。

只看履历,能吓死一群人。

赵小叮出道就参与了《花季·雨季》,然后就是《开往春天的地铁》《英雄》《十面埋伏》《千里走单骑》《满城尽带黄金甲》《山楂树之恋》《三枪拍案惊奇》《长城》……

几乎每一部老谋子的电影,赵小叮都是摄影师或者摄影指导。

《三生三世》是赵小叮导演的第一部作品,没错,之前他连电视剧都没拍过,阿狸估计是觉得老谋子能从一个摄影师变成国内最大牌的导演之一,赵小叮也可以。

但是他并没有学到老谋子的导演技法,《三生三世》拍得跟ppt似的……

他的第二部导演作品是《斗破苍穹》电影版,害怕……

可能阿狸的人也觉得赵小叮没有经验,找了好莱坞的安东尼·拉默里纳拉过来联合执导。

这位的履历也不简单,《蜘蛛侠》《蜘蛛侠2》《精灵鼠小弟》《玩具总动员》《阿凡达》……还拿过奥斯卡。

问题是安东尼·拉默里纳拉拿的是奥斯卡最佳特效奖……没错,这哥们是做特效的,阿狸找了一个特效师过来当导演……

这就是大数据电影的魅力……

嗯,没错,《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是一部大数据电影。

这个概念是从奈飞的神剧《纸牌屋》来的,奈飞在《纸牌屋》成功之后,宣传过一段时间大数据影视剧概念。

意思就是他们会调查客户的喜好,比如说上奈飞的客户最喜欢什么类型的影视剧?最喜欢哪个明星?之类的。

然后说是观众喜欢权谋剧,喜欢大卫·芬奇和凯文·史派西,所以才有了《纸牌屋》。

意思是奈飞很在意客户的需求,《纸牌屋》的成功和奈飞的每一个客户都有关系,是客户用脚投票选出来的好剧!

在筹备《三生三世》的时候,阿狸影业的副总徐元翔就在公开场合说过,他们要根据网友投票来选演员、导演和编剧。

甚至还搞出了一个类似杀人游戏的编剧选拔想法,意思就是把《三生三世》的同人作者,贴吧吧主,铁杆粉丝这些人集中到一起,每人写个故事,然后进行评选,选出好的晋级下一轮,最后选出一个最好的当做核心故事,然后再找专业编剧兜底。

《我是编剧》……

“屌丝购票心理学”也是徐元翔的“真知灼见”,结果当然是没有成行,太荒谬了……

不过不知道徐元翔是不是真的找了贴吧吧主来当编剧,反正五个编剧除了一个原作者外,另外四个人,两个是鬼片《笔仙》《左眼诡事》的编剧,另外两个是纯新人。

廖东倒是感觉这几个编剧挺有互联网思维的,不然也不会出现夜华拉面给白浅吃的名场面,肯定是新人编剧的锅,难道还能因为导演叫拉默里纳拉拿,就搞个拉面出来?

女主角倒是真的票选了,神仙姐姐高票当选,然后就真的来演了女主角。

但是问题在于,大数据电影是奈飞的噱头,忽悠用户的,没想到徐元翔真信了……

《纸牌屋》和大数据屁关系都没有,甚至一开始和奈飞都没关系。

2009年的时候,mRc想要进军电视圈,他们准备找一个合适的点子,搞个大制作出来,好打响公司名气,然后就开始头脑风暴。

其实就是让所有员工回去想想,什么点子合适……

一个实习生推荐了二十年前的英剧《纸牌屋》,本来大家都没当回事,后来mRc的老板莫迪在飞机上闲着无聊看了一集,觉得太特么好了,就出手拿下了版权。

接下来莫迪找了cAA,签了一个一揽子打包协议,cAA就按照要求推荐了大卫·芬奇和凯文·史派西,因为这老哥俩都是cAA的客户,到现在为止,《纸牌屋》都和奈飞没关系,更谈不上大数据了。

后来就是奈飞听说了这个消息,他们那时候被美国制作公司和电视台排挤,搞自制剧都没有资源,于是就开了一亿美金,不用试播,给制作团队最终剪辑权这种其他电视台不可能给出来的条件,《纸牌屋》才花落奈飞。

大数据要是真的好使,《马可波罗》和《女子监狱》这种大制作怎么扑了?是不想要点击率吗?还是电脑宕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