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历史军事>重生大明只想养老系统要征服天下>第47章 大人,实在是高

“可别说本官克扣你们粮饷,是朝廷真的没有发放,本官这里也变不出钱粮来,县太爷那里也变不出钱粮来。

不过,朝廷没有忘了大家,当今圣上也没有忘了大家。

这不钱粮一到,本官就给你们运来了。每人先发半年的,后面钱粮拨付了,再把之前拖欠的补上。”

康守备站在破败的军营里,身后就是装满粮食的牛车。

“谢大人赏赐!”下面歪歪斜斜的站着五百卫所士兵,听到今天发粮后,有气无力的喊道。

“哈哈……,本官做主,给你们每人三石粮食,一斤盐。凭你们每个月的军饷,在现在的粮价,你们不吃不喝半年也攒不出三石粮食。”

“谢大人赏赐!”

“好了,按照次序上来领赏吧!”

按照大明初期制定的军户粮饷政策,每户能分到五十亩地,每亩地租子是一斗,按照物价,军户年饷在18两。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全国各地的军户根据当地耕地数量,分到的田地在二十亩,三十亩,五十亩,多者一百亩不等,平均是五十亩左右。

在军户没有成为农奴之前,作为大明朝初期的军户,是幸福和富足的。

现在军户手里的田地多半到了各级军官手里,他们成为了给军官种地的农奴,不光负担着交给朝廷的租子,还要上交给军官们地租。

平均下来,现在在场的这五百人每个月能拿到五斗粮食。

如果是朝廷征募的士兵,每个月有差不多三分银子的粮饷,边军地区的募兵能达到一两多。

家丁的标准是按照边军精锐的供给,由所属的军官支付钱粮,每个月差不多一两五分到三两银子。

今天这次发放的粮食,是由何先生提供的,康大人又通过自己的渠道,把两千石新粮,换成两千石陈粮。

而县令从库房发放的粮食,转了一圈,一分为二,一大一小,进了各自的腰包。

嘎吱!嘎吱!

领完粮食的士兵,用扁担挑着自己的三石粮食,怀里揣着一斤盐,吱吱悠悠的一路送回家里去。

家中妻儿老小还等着粮食下锅呢。

“王叔,您走的慢一点,俺没力气了!”一老一少两兵,各自挑着粮食,一前一后的走着。

后面的少年身子骨弱,走了半道没力气了。

“牛娃子,再忍忍,马上就到了二十里了,到二十里我们就歇一会。”

“哎,王叔,俺看了,袋子里全是陈粮,抓一把满眼的砂子。当官的真黑心!”

“行了,省点力气,有这些粮食,咱们两家就能熬到秋收,咱们庄稼人身子粗,沙子土吃肚里还压肚子,撑饿!

少说句话,省省力气。”

“哎!”

给士兵们发粮食的时候,往里掺沙子,是常规操作。

收粮税的时候,粮食里面不能有丁点砂子,但是从粮仓里运出来,再发放到士兵手里,可就是一斤粮食三两砂了。

盐也一样,从海边晒出来的雪花盐,到了各地百姓手里就成了掺了泥沙的灰黑盐。

叔侄两人终于到了二十里,这是一处驿站和军屯村。

这次发粮,这个村子也有人。

过了这个村再走十多里就到了他们的村子,以前是一所哨所,现在慢慢发展成了军户村子。

“这次守备大人好心的给我们发粮和盐,一次还发了半年的,准是要我们去卖命!”

“叔,没听说那里打仗啊?”

“嘿嘿……,谁说只有打仗才用到我们的,只要动刀子了,而且不方便调其他地方上的兵,咱们守备才这么大方,不然想一次拿三石粮食,做梦吧!”

“还是叔你看的透,那我们这次多杀几个,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再得到一点赏赐。”

“你啊,还年轻。那命保住就不错了,别想这些没影的事。你爹走得早,临了把你托付给我饿,可不能让你糊里糊涂的丢了性命。”

“嗯!听您的。”

“别不服气,咱们两家就成年了你一个男丁,等再过几年翠儿长开了,就给你们两个成婚!留的姓命在,比什么都好。”

“嘿嘿……,哎!”

“傻小子!歇够了没有,走吧。”

三天之后,军营里又集齐了五百士兵,这次康守备带上四百人,把二十家丁留下带着剩余的一百人守家。

进山是不可能进山的,顶多在山脚下摆开阵势亮亮相。

“学生董贤成,带家兄恭迎康将军前来为民除害!”

“啊,本官职责所在,不用这些虚礼。”

“应当的,家兄已经准备了一点粗鄙农家饭菜,给将军接风洗尘。”

“好,前面带路。”

董大成的兄弟董贤成带着康守备他们一行,从沂河边上,来到了董家庄。

董大成出庄十里相迎,“哈哈……,老夫前些时日被贼人所伤,身体一直没有恢复,不能亲自迎接,还请康大人恕罪!”

“唉,董乡贤快快免礼!贼人猖獗,董乡贤舍身为民,实在是士绅典范。”

“那里,那里,康大人快快请,家中略备薄酒,请让老夫以尽地主之谊。”

“好,破费了,请!”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董家这次为了康守备一行特意杀了五只羊,炖了汤犒赏来的士兵。

“这么说那个李家到现在了也没建成院子,仅仅是在原来的山药崮临时修了几间房子。”

“是,康大人明鉴。从开春开始,这个李家的梁管事,就开始招募人手,在西边历山下开始围起来建房子,可是他们既没有打地基,也没有砌砖。

反而,用白花花的大米雇人,挖山采石头,平整地面。按照他们的样子,是准备起个邬堡。”

“邬堡!确实是心存不良,我们这些乡贤都没有起邬堡,这不是心里有鬼是什么!董乡贤真是发现了一大隐患。”

“谁说不是呢,我后来这一琢磨啊,越琢磨越觉得那日来犯的山匪就是他们一伙的!”

“对!本官也是这么认为,肯定是借着山匪的名义袭扰乡里,然后打着防范山匪的名义修葺邬堡,准备在我们这个太平的沂水县当座匪!”

“对对!康大人高见!”

在桌子上陪同的其他董家人,也纷纷表示康守备说得对!

“还是康大人啊,不愧是军中良将,那个通匪的李家一点点心思,全被康大人明察秋毫了。哈哈……”

“高!实在是高!”

“这就叫兵法谋略!这就叫料敌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