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历史军事>汉末之黄天当立>第192章 衣带诏

抢先渡河的曹操,一路急行军靠近管亥大营。

路上,曹仁带领曹军精骑将管亥手下斥候全部解决,为的就是要偷袭。

抵达之后,看管亥早已做好了准备,已经没法偷袭了,曹操还是让许褚带人冲了上去。

许褚是个憨憨,对曹操的命令从来不曾质疑,让他冲,他就冲,挥舞着大刀冲了过来。

很不巧,许褚选择的正是黄忠的左军。

听到动静,黄忠走出营帐,正好看见许褚一刀将营前的拒马斩成两段。

黄忠二话不说,弯弓搭箭,瞄准许褚一箭射了过去。

几乎在听到弓弦声的同时,羽箭已经来到眼前几丈远,许褚大叫一声:“来得好。”

手中长刀一撩,将羽箭震飞。

但巨大的力道,却也让手中的大刀嗡嗡作响。

许褚横刀在手,看向黄忠:“好强劲的弓,你是黄忠?”

黄忠收起了长弓,也持刀在手:“你是许褚?”

许褚大笑一声:“某正是许褚,可敢一战。”

说着,纵身一跃,挥舞大刀,向黄忠杀了过来,黄忠冷笑一声,并不中计,一个箭步冲了出去。

这许褚看上去是个憨憨,却也有小心机,两人都是超一流猛将,在黄忠军营中大战,必定波及手下青州兵。

黄忠几步踏出军营,反手一刀,斩向许褚后背,许褚不得不回身来战。

见自己的小心思被对方看破,许褚也不在意。

两人在阵前,双刀并举,战成一团。

无数兵卒在一旁观战,都被这精湛的武艺和强大的实力所震慑。

曹操此举,成功的吸引了管亥大军的注意力,而且他所带来的军队也牵制住了管亥,对岸袁绍和刘备,趁机也开始渡河。

尚未渡河的联军,尚有数万,虽有不少将领指挥,渡河之时还是有些混乱。

这时手下来报刘备,有人求见,自称来自洛阳。

刘备有些好奇,他在洛阳可没有认识的人,不过还是把人请了进来。

来人用布包着头,神神秘秘的,进入营帐之后,只看了一眼两旁的侍卫,却不说话。

刘备见状皱起了眉头,不知道此人是何意图,摸了摸剑柄,微微一笑,冲手下挥了挥手。

虽然比不关张等人,但刘备的武艺绝对也不差,只是作为主公,不适合冲锋陷阵而已。

很快,营帐中只剩下刘备和洛阳来使,这时,那人才解开头上的布,施礼道:“长水校尉种辑见过渤海太守。”

说着怕刘备不信,还拿出了自己的印信。

证实了种辑的身份,却也让刘备云里雾里,想不明白他来见自己所为何事。

“听闻渤海太守乃是中山靖王之后,算起来也是汉室宗亲,如今奸臣当道,太守手握重兵,就没有除虎之意?”

刘备一听大惊:“校尉此言何意?”

种辑一脸的失望,没有说话。

怪不得种辑一来就要屏退左右呢,原来要说的事情如此机密,明明营帐中只有他们二人,刘备还是下意识的左右看了一眼才道:“备亦有报国之心,奈何位卑职低,实力低微。”

听闻此言,种辑面容稍缓,取出一道密诏。

顾言对董承的话,终究是起了作用。

当日顾言离开之后,董承便再次匆匆进宫,面见小皇帝。

做了六七年的傀儡,小皇帝心里苦啊,幸好还有董承这个卫将军忠心不二,可惜董承虽然是将军,手下根本没多少人,无法与曹贼抗衡。

这次董承趁机举荐刘备,可引为外援,一起对付曹操。

小皇帝听闻除了董承之外,竟然还有刘备这等忠贞之士,大喜过望,咬破手指,写下密诏一封,让人封进董承的衣带中带了出来。

诏曰:朕闻人伦之大,父子为先;尊卑之殊,君臣至重。近者权臣操贼,出自阁门,滥叨辅佐之阶,实有欺罔之罪。连结党伍,败坏朝纲,敕赏封罚,皆非朕意。夙夜忧思,恐天下将危。卿乃国之元老,朕之至亲,可念高皇创业之艰难,纠合忠义两全之烈士,殄灭奸党,复安社稷,除暴于未萌,祖宗幸甚!怆惶破指,书诏付卿,再四慎之,勿令有负!

董承得了密诏,与种辑、吴硕、王子服、吴子兰等保皇派结盟,因董承作为卫将军,目标大,曹操手下盯得紧,故这次由官职地位都稍逊一筹的种辑来见刘备。

刘备见到陛下亲手血书,忍不住痛哭涕零,愿与董承等人结盟,指天发誓,定不负皇恩,共诛曹贼。

种辑满意的悄悄退走,刘备则若无其事的继续过河。

共诛曹贼,那也得这场战争打完之后。

河对面,先有许褚大战黄忠,后曹操直接大兵压上,只为牵制管亥。

双方展开大混战,袁绍刘备也趁机强行渡河,渡河不是目的,消灭管亥进而攻取青州才是。

过河之后,袁绍和刘备大军立即展开了对管亥军的攻击,双方在大河南岸开始殊死拼杀。

管亥按照之前制定的策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大军结成一个硕大的圆阵。

像是团成球的刺猬一般,让袁曹刘联军无从下口。

即使曹操有许褚这等猛将,管亥军中也有黄忠挡住,袁绍派出文丑,自有管亥亲自下阵。

至于刘备,收了衣带诏之后,反而不慌了,让曹操和张致两败俱伤才好呢。

双方鏖战数日,各有损伤,但联军始终无法破开管亥的军阵。

袁绍曹操有些心焦了,此时更是传来张致大败袁术的消息,令二人越发焦急。

曹操召集心腹谋士问道:“张致击败袁术,必会回援,徐州陈瑀志大才疏,未必能挡得住张致,我等须在张致回援之前,攻破管亥,诸位可有良策?”

如此局势,各位谋士其实早就在想对策了,曹操话音未落,荀攸便道:“为今之计,我等需双管齐下。”

曹操精神一震:“如何双管齐下?公达快快道来。”

“其一:陈瑀虽志大才疏,但陈家还是陈元龙,曹公可说服袁绍,让他放陈元龙回徐州,协助陈瑀阻击张致;其二:我等也学那管亥,派一支偏军,深入青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