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官早就知道那晋安侯,不是个好东西。”

“晋安侯安干如此?”

“陛下,晋安侯大逆不道,臣请派出大军,捉拿此贼!”

“陛下,晋安侯大兵压境,必然早有准备,臣请陛下,下诏,各路兵马,速速前来京城勤王!”

一时间,说什么的都有。

永嘉皇帝听着群臣们的话,脸色却是越发阴沉起来。

燕王和晋安侯带着三支大军,直逼京城,可以说是狗急跳墙,也可以说是早有预谋。

群臣的反应,都在他的预料当中。

不过,永嘉皇帝却是迟迟没有说话,也没有派兵前去剿贼,只是沉着脸,看着大臣们唾沫横飞的骂晋安侯。

侍立在一旁的魏老太监见状,不由咳嗽一声,提醒道:“陛下,晋安侯造反,京城百姓人心惶惶,可要从皇宫调拨禁军,出城剿贼?”

永嘉皇帝闻言,却是看了他一眼,然后,摇了摇头,“京城楼高墙深,他们只有区区三十万军队,五城兵马司的守军足以应对。”

这话一出,一众大臣都纷纷露出诧异的神色。

五城兵马司虽然负责守城,但是他们的战斗力有限,平日里看个大门,抓个小贼还行,要让他们守城?

陛下没开玩笑吧?

所有人都知道,即便燕王和晋安侯有三十万大军,但是只要陛下派出哪怕十万禁军,就足以将他们阻拦在城外。

只要陛下下旨,召集各路兵马前来京城勤王,届时危机便能立马解除。

可以说,大部分的人,都不看好晋安侯的造反。

毕竟陛下可出的牌,实在是太多了,随便掏出一张,都能碾死晋安侯。

只是永嘉皇帝,却毫无动作。

大臣们顿时面面相觑,随后,纷纷请愿,要陛下派兵镇压叛乱。

然而,奇怪的是,一众大佬却是没有开口,任由下面的人折腾。

有聪明的人,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陛下为何不派兵守城,不下旨召集兵马勤王?”

“是另有安排,还是另有谋划?”

眼见一众大臣,心思各异。

张首辅这时候出班奏道:“陛下所言甚是,老臣身为首辅,对于晋安侯之事,有失察之罪,臣请前往城头,带兵守城。”

此言一出,大殿内的官员顿时停下了议论,纷纷不解的看着张首辅。

永嘉皇帝闻言,却是摆了摆手,“张爱卿有报国之心,如此甚好,那你便去五城兵马司坐镇,守城兵马皆由你指挥!”

张首辅连忙领旨跪谢隆恩。

众大臣见状,却是满脸的疑惑,同时开动脑袋急速思考着张首辅这么做的用意。

原本必赢的局面,陛下不仅没有动作,而且还没有表态。

更令人诧异的是,张首辅的举动。

以他的身份地位,完全没有必要亲自去守城。

张首辅主动请缨,去城头守城,这不得不让人生出其他的想法。

只是鲁国公等一众大佬都没有反对,陛下又已然同意,此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张首辅得了圣旨,便出了皇宫,前往守城去了。

众臣议事,到得此时,也就没有再进行下去的必要。

只是所有人的心,更乱了。

此事,处处都透露着看不透的诡异。

......

城外和皇宫都乱哄哄的。

作为始作俑者的李想,却是悠闲了下来。

那日太和殿将查案的结果汇报之后,他便回了英国公府,连刑部都没有去。

毕竟他去刑部任职,就是为了查案,如今案情已然查清,也就没必要再去那里。

英国公府内,苏亚男看着凉亭内的李想,不由脸现担忧之色。

等了许久,苏亚男这才走了过去,将一件披风披在他的身上,“相公,今日风大,可切莫着凉了!”

李想闻言,这才回过神来,朝着苏亚男笑了笑,“无妨!”

苏亚男看了他一眼,这才问道:“相公回来之后,便闷闷不乐,可是淮王之事还有阻碍?”

李想听到这话,却是摇了摇头,“案子查清了,凶手是燕王,淮王已经出了大狱,回王府了。”

苏亚男闻言,更是不解,“那相公这是何故?”

李想摇了摇头,“陛下让我查案,我总觉得哪里不对!”

苏亚男却是一愣,正要说话的时候。

老仆来报,淮王求见。

李想闻言,给了苏亚男一个安心的神色,这才转身走出了凉亭。

来到正堂,便看到一身戎装的赵醇和沈老二等人。

“李兄,老三和晋宁侯造反了,城内人心浮动,不少地方都出了乱子,你这英国公府也要加强防卫才是。”

赵醇一来,便带来了劲爆的消息。

这几天李想都没有出门,而是窝在国公府内,燕王带着大军围城,他也是这个时候才知道。

得知这个消息,李想却没有惊讶,只是脸色更难看了。

似乎有什么东西得到了验证,但是却依旧没有抓到关键的点。

见李想对此毫无反应,还愣在那里,赵醇不由上前看着他疑惑的问道:“李兄,你这是怎么了?”

沈老二等人,却是误会了,以为他害怕受到牵连,“李兄弟不用担心,我们几个家里都是武将,兵丁还是有一些的,这次给你带来了两百兵丁,足以震慑那些宵小。”

因为大军围城,京城内已经出现骚乱现场,一场心怀不轨之人,趁乱抢劫作乱,已经出现有钱的大户人家,被人趁乱抢劫的事情发生。

他们今日过来,除了来看望李想,就是给他带些人手过来,毕竟英国公府里,人手不多,有的只是一些年纪大了的老兵。

然而,即便如此,李想却还是依旧在那发愣,没有回应。

此时的李想,正在梳理案情的经过。

真正要说明白此案,得从李想遇刺开始。

可以说,李想在上饶遇刺才是此案真正的源头。

李想遇刺,赵醇心急之下,去繁花楼找汉王谈判,结果被人暗杀。

随后,赵醇成了嫌疑犯被关押。

事情到此,人人都以为,淮王赵醇是愤而杀人。

直到李想回京,奉旨查案,却是意外发现,繁花楼乃是容贵妃的产业。

这又不得不让人怀疑起了魏王和张首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