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的嘟囔,顿时让三人一阵愕然。

沉默片刻之后,沈老二一脸怒意的吼道:“我就知道是赵烁那个王八蛋,陷害我妹夫!”

庞老三也漠然的点了点头,“汉王身死,魏王禁足,老四入狱,燕王独大,好狠毒的计谋。”

顾六闻言,却是一脸的茫然,“你们的意思是,老四是被赵烁那个狗日的陷害的?”

顾六的话,顿时让三人的目光齐齐看向李想。

李想却是脸一黑,“此事,若不是赵兄所为,必然是遭人陷害,若按照得益者论,燕王的嫌疑最大。”

这话一出,三人顿时觉得有理,纷纷点头附和。

案情经过李想这么一分析,瞬间就清晰了起来。

庞老三朝着李想说道:“李兄弟,咱们该怎么办?我们都听你的。”

李想闻言,看了三人一眼,“诸位兄弟,如今淮王身陷囹圄,诸事还得靠你们......!”

.......

几人密谋一番之后,李想便出了门,直接来到刑部。

刑部也算是熟悉的地方了,李想曾经在刑部大狱内住过几天。

刑部尚书,这几日也是焦头烂额,原因无他,皆因繁花楼的案子。

两位皇子,一死一下狱,震惊朝野,淮王殿下,此刻就在刑部的大牢内,出了这么大的案子,刑部的压力可想而知。

做为刑部尚书,压力就更大了,不仅是来自朝廷的,私下里,也有许多官员,打听案件进展情况。

三天两头的,宫内的贵人,宫外的大佬,都来给他施压,陛下更是令他限期破案。

这不,昨日鲁国公才来刑部大闹了一场,可以说,整个刑部,现在就是个受气的小媳妇,哪哪都被针对。

李想来到刑部公衙,径直就往里面闯去。

那守门的军士,显然早就得到了指令,不仅不拦着,远远的看到李想过来,便早早的跑去给刑部尚书汇报去了。

刑部尚书听闻李想来刑部,顿时浑身一个激灵,随后,官服都没有整理,快步出了公房。

还没走到公衙外,就看到了沉着脸,走来的李想。

“哎呀哎,李大人你可算是来了!”

两人也算是老相识了,从李想出宫去淮王府的时候,李想受命查案的消息,就传了过来。

刑部尚书那是一万个乐意啊,这事对于他来说,就是个烫手的山芋,现在李想接手,那是再好不过了。

所以,这货对李想那是要多热情有多热情。

只见,刑部尚书摆了摆手,然后一把握住了他的手,“李大人哇,多日不见,风采依旧啊!”

刑部尚书还想着寒暄几句!

不过,李想哪有闲心,跟他玩官场这一套,抽出手,朝着刑部尚书行了一礼后,便沉声说道。

“尚书大人,下官奉旨查案,还请大人将一应案件卷宗移交下官!”

刑部尚书闻言,顿时脸露喜色,“既然如此,老夫也就不绕弯子了,陛下传来旨意,繁花楼案交给你查察,没说的,整个刑部,要人给人,要钱给钱,只盼李大人尽早破案。”

李想看了刑部尚书一眼这才说道:“尚书大人,下官虽任刑部右侍郎,但是丑话说在前头,此案关系重大, 下官查案期间,不得有人干涉。”

刑部尚书一听这话,顿时大喜过望,这种案子,那是有多远离多远,谁特么没事干还往上凑啊。

于是忙不迭的答应下来,“李侍郎放心,此案本官绝不干涉,不过,陛下可只给了七日时限破案......!”

李想听到破案时限,脸上却是表情不变,只是眼角不自觉的眯了起来。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官员,呼呼的跑了过来,“呜呜呜,李大人,你可算来了,你可一定要救救我外甥啊!”

来人正是刑部原右侍郎,现在是左侍郎的赵醇亲舅舅。

这货,和赵醇一个德性,一样的不靠谱。

身为刑部侍郎,自己的外甥出事,却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还得指望李想这个外人。

原刑部左侍郎,听到出了这么大的案子,受不了压力,早就称病在家了,永嘉皇帝见状,正好调了他的官职,给李想腾地方。

只有赵醇的舅舅,一直上蹿下跳,要为赵醇活动,然而,碍于两人的关系,却没有让他负责这件案子,于是,案件的侦查便直接交给了刑部尚书。

这就等于,他这个刑部侍郎,啥用也没有,只能依靠李想来给他外甥伸冤。

李想见状,也懒的和他浪费时间,朝着他拱了拱手,便直接对着刑部尚书说道:“尚书大人,下官想先看看案件卷宗,召见案件当事人。”

刑部尚书闻言,顿时大手一挥,交给李想一枚官印,“此事虽是本官负责,但是具体案情,皆是刑部司文主事在操持,你直接找他便是!”

李想闻言,立马便朝着刑部司走去。

刑部司文主事,是一名身材偏瘦眼神锐利的官员,这种官员一看就是有着相当的办案经验。

文主事早就收到了李想上任刑部右侍郎的通知,此时,看到李想过来找他,立马就将准备好的案件卷宗交给李想。

李想不由诧异的看了他一眼,见对方脸上露出讨好的笑容,这才开口问道:“文主事,在刑部多久了?”

文主事却是一愣,随后忙不迭的答道:“回李大人,下官在刑部已有七个年头!”

李想点了点头,却也没说什么,然后,翻开案件卷宗,看了起来。

卷宗上,案情描述方面,与李想所知道的,大致相同,只是多出了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比如死因、凶器等。

汉王身死,死于刀伤,左胸被一把匕首刺穿,就死在自己的座位旁边的地上。

而汉王的对面,就是淮王赵醇,这货,却是晕倒趴在桌上。

对于赵醇的晕倒,有两种声音,一种认为,赵醇是被人迷晕了,凶手不是他,另外一种则是认为,赵醇杀人后,故意装晕,为自己开罪。

卷宗上,也没有明确这一点,只是写道:“汉王左胸被刺,卒,淮王昏迷,伏于桌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