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老太监的话,显然是对杨慎和李想说的。

其他考官见状,拱了拱手后,便告辞了。

李想看到魏老太监,顿时就是一愣。

魏老太监每次出现都没好事,不由的让他谨慎起来。

看到李想的表情,魏老太监就知道,这货准没憋好屁,冷冷朝着他,怪异的一笑。

李想顿时就怂了,舔着脸,朝着魏老太监拱手道:“魏大监,近日身体可好?”

魏老太监冷哼一声,却没有理他,而是朝着杨慎抱拳道:“杨大人,陛下派老奴来,有事相询,还请大人上车一叙。”

杨慎看了李想一眼,这才笑了笑,伸手道:“魏大监请!”

三人上了马车,便缓缓朝着吏部衙门而去。

李想顿时不满的撇了撇嘴,凭什么去吏部衙门,而不是去英国公府。

然而,魏老太监却仿佛没看见似的,朝着李想问道:“陛下让我来问你,你在贡院做的那些事情,可能推行到整个科举?”

这话一出,杨慎顿时坐直了身子,看向李想。

这事,他也一直在思考,若是推行全国,是不是可行?

朝廷利用科举赚钱,虽然不好听,但是若这些银钱,能够帮助那些寒门学子们,倒也不失为一件好事情。

李想见两人一脸期待的看着自己,低头想了想,这才摇了摇头回道:“这次会试上做买卖,只是一时兴起,并不能刑场常态,那些有钱的考生也不傻,不可能每次都出银子的。”

杨慎闻言,不由有些失落,他还想着,下次科举,便复制李想的做法,不仅为朝廷创收,同时也帮助那些寒门学子呢!

魏老太监却是依旧死死的盯着李想。

李想被他盯的有些发毛,咳嗽一声这才说道:“哪个,要想推行,也不是没有办法。”

魏老太监闻言,这才轻笑起来,“陛下有言,若是有可行的法子,由杨大人上奏,陛下批复推行。”

杨慎闻言顿时一愣,诧异的看向魏老太监。

李想不由无语。

这意思就是,自己出主意,好处给杨慎呗!

不过这样也好,这玩意是把双刃剑,搞不好,还惹一身骚。

想到这里,李想也看开了,随即,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若是利用科举,单纯做买卖赚银子,肯定不行,很容易形成阶级对立,这种事情不宜长久。”

“不过,捐赠倒是可行!”

杨慎听到这里,立马接话问道:“就是你弄的那个捐赠榜?”

李想点了点头,科举之时,那些有钱的考生,为了吃好些,睡好些,花点银子,自然可行。

此事不会长久,谁都不傻,花那么多银子,就为一碗萝卜汤,谁家的银子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但是捐赠就不一样了,一来有名声,二来为他们花银子找个借口,那就有动力了。

最好是,头十名给些实惠的奖赏,这样才能常态化。

“奖赏?”

杨慎听完李想的话,顿时有些不解,若是这种事情,牵扯到奖赏,那就不好办了。

毕竟人家是冲着科举来的,你能拿出什么样的奖赏出来?直接给个名额?

这种事情是不可能的,已经破坏科举的公平了。

李想却是点了点头,“会试副榜,可以让那些考生免试参加下次会试,咱们拿出几个名额出来,给那些考生便是。”

“还可以将副榜,推行到乡试,府试,县试,这种方法,既让那些捐钱的考生,得了实惠,又堵住其他人的嘴。”

会试副榜:不同于正式录取的榜示,即于正式录取的正榜外,再选若干人列为副榜,此榜,不能参加殿试,当仍可应下届会试。

杨慎闻言,顿时眼睛一亮,思考一番之后,连连点头,“不错不错,副榜一向不为人所重视,但是对于一些考生来说,免于考核,直接参加下次科举,还是有吸引力的。”

“若是捐的钱多,还可酌情增加一些名额。”

李想闻言,顿时扯了扯嘴角。

这货,还会举一反三,真是日了狗了。

会试副榜,本就有先例,推行到乡试、府试和县试,也无可厚非,就是要考虑的东西多了一些而已。

一言点醒梦中人,杨尚书听到李想的这个想法,脑海中立马浮现了一系列举措。

若是这副榜可行,真的可以为大乾的教育事业,做出不少的贡献。

想到这里,杨慎又朝着李想问了几个问题。

李想对此事,也是一个大概想法,对于具体的推行,倒是没有杨慎有经验,不少问题反而是他给补上了漏洞。

马车到达吏部衙门的时候,杨尚书就迫不及待的跳下马车,匆匆往自己的公房而去。

这货和李想聊完之后,就心痒痒难耐,急着写奏折去了。

李想和杨尚书的对话,魏老太监都听在耳里,对于此事,可不可行,他倒是说不出来。

不过,他对李想还是了解的。

这种事情,只要李想沾边,那就具有可行性,若是那副榜真的可以创收,陛下举办官学的助力就会少很多。

也许是李想又给出了个好主意,魏老太监对李想的态度好了很多。

罕见的将李想送回到英国公府。

不过在临走之前,还不忘叮嘱道:“殿试过后,你便去国子监上任,切勿失期了。”

李想不由撇了撇嘴,后天就是殿试了,意思就是,自己只有两天的休息时间。

这狗皇帝可真会压榨人啊!

李想暗暗的,朝着魏老太监的马车,竖起中指,这才转身,进了府门。

......

杨尚书回到公房后,就将会试副榜的想法,形成奏折,洋洋洒洒数千言,力数副榜的好处。

大乾这么多州府,会试、乡试、府试、县试,每年都有科举,按照李想的推算,若是推行下去的话,至少可以帮助县衙,解决不少科举方面的财政问题。

当天,这份奏折,便呈给了永嘉皇帝。

永嘉皇帝已经从魏老太监的嘴里,得知了大概的方向。

再看杨尚书的奏折,很快便批复下来。

当内阁看到这份奏折的时候,一众阁老们,顿时瞪大了眼睛。

尼玛,这种圈钱的方式,怎么这么像某个讨厌的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