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历史军事>重生之大宋明君>第174章 两国使团

御书房内,不仅有汪若海,还有礼部尚书张浚。

一见这两个人在一起,赵构便猜测,可能事关外国使节。

“你俩谁先说?”他笑着问道。

两人互相看了一眼,由汪若海说道:“官家,有两国使节到了,一个是拜占庭国的,一个是倭国的。

这两国,情报司暂时还没有安排人手过去,因此,张大人问及两国时,臣没有资料提供。”

拜占庭,在后世还是挺有些名气的,他们那种异域风格的服饰色彩缤纷,多姿多彩,色彩的象征性十分突出,如白色象征纯洁,蓝色象征神圣,等等。

又因为丝绸的引进,揉合了一些东方色彩,很受后世东方年轻女孩的喜欢。

可在如今的社会,听说过拜占庭国的人寥寥无几,一是因为太远,二是实力不咋滴,没什么影响力。

赵构呢,穿越之前因为同寝室的同学写过关于拜占庭文化的论文,帮他查过一些资料,对之有些了解。

见张浚也是一头雾水的样子,估计他了解的可能也不多,便扯了扯嘴角,卖弄起自己的专业知识来。

这是大多数学者的通病。

“拜占庭帝国,其实只是历史学家为了在研究历史时,方便区分罗马帝国与古罗马帝国,而引用的称呼,这个称呼来源于其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前身——古希腊的殖民地拜占庭城。”

“罗马帝国,研究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是大大有名的,而且很早就与我们中原王朝建立了外交关系。

从西汉时期开始,汉武大帝便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并通过丝绸之路间接同罗马展开贸易。

西汉用丝织品、茶叶、瓷器来换取安息、希腊、罗马和马其顿的宝石、香料、药材和玻璃器具。”

关于拜占庭的情况,仔细查询以往的资料,也能知道个大概,却不如赵构站在后世的角度进行历史分析更加翔实准确。

但张浚等诸多大臣对于拜占庭并不清楚,礼部的官员再怎么勤奋,也没勤奋到没事就去扒拉前朝文献的程度。

赵构见汪若海和张浚听得认真,笑了笑,继续说道:“后来啊,到了东汉时期,班超派遣甘英出使大秦,但仅到达波斯湾一带便无功而返,不过,却给拜占庭帝国留下了外交的由头。

东汉延熹九年,罗马帝国派遣使臣到达汉都洛阳,并送上犀角等礼物,东西方才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说到这里,赵构觉得基本情况介绍的差不多了,便转而把话题切到拜占庭派使团前来的原因上,并说出了自己的猜测。

“现在么,拜占庭帝国应该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政权已经摇摇欲坠。

那么,拜占庭的使团大老远地跑来,想必不是为了贸易吧。”

赵构这么说,当然不是卖关子,因为在他的记忆中,后世的历史上根本就没有拜占庭使团出使两宋的记载。

他猜测:可能原历史中,拜占庭的使团发现北宋王朝比他们面临的境况更加危险时,觉得没必要再来了就打道回府了,或者因为战乱出了什么意外而没有能到达宋朝。

“他们已经无暇顾及国家贸易,为了苟延残喘,很多应该由国家垄断经营的贸易,拜占庭早已把特许经营权卖给了各种势力,导致国力更加的空虚,已经陷入了难以摆脱的恶性循环。

所以,我猜测,他们应该是来找同盟的。”

赵构想来想去似乎只有这一种可能,所以很笃定地下了断语。

不过,说实话,拜占庭使团的这个意图,他不怎么感兴趣。

那么远,现在哥正忙着搞大发展呢,没工夫跟他们扯淡。

但随着大宋的发展,冲出亚洲走向世界那是迟早的事儿,他觉得让张浚等人多了解一些拜占庭的情况,似乎也没什么坏处,所以才故意说得详细些。

却不知张浚早已羞愧难当,官家之理政之勤朝中谁人不知?

就这还能抽时间研究域外王朝,知道的情况比他这个礼部尚书还要多、还要详细。

至于赵构言语中的一些新词,反而没那么惹人注意了。

反正众多大臣早就习惯了官家时不时冒出来的新词,和皇后娘娘经常做出的惊人之举、奇思妙想比起来简直是小儿科。

对了,小儿科也是官家的新词,很形象,很好懂……

张浚轻轻晃了晃脑袋,想哪儿去了这是?

他回过神来,双臂微环,躬身垂首,面露惭色:“臣,有愧啊!”

赵构错愕了几秒钟,才明白张浚的意思,呵呵一笑道:“朕没有错怪你的意思,别紧张。

再说说倭国,虽然情报司没有安排,但根据以往资料,这个国家因为位于海岛,资源匮乏,那里的人啊,总惦记着别国的领土!

跟这个国家的人打交道,须得小心从事。但这国也有条好处,就是欺软怕硬,一次性把它打服了,就非常听话。”

说到这儿,他稍稍坐直了一点儿,感觉王霸之气已经上身了,便吩咐道:“宣他们一起来觐见,就到文德殿吧。”

“遵旨!”

张浚领命,提着官袍急促而去。

其实,作为一个合格的穿越人士,赵构的心里是一直惦记着倭国的。

只是因为前期忙着与金国开战,而暂时把倭国放在一边,好几个月没想起来过了,不曾想今天竟然主动上门了。

上门找抽啊?

后世学过历史的,就没有不在意被倭国侵略这段国恨家仇的,赵构自然也不例外,不然也不会老惦记着。

倭国和拜占庭竟然同时来了,大概率是个巧合,不大可能是约好的。

赵构脑子里随便想一下就自动跳过去了。

按惯例,除非是两个敌对的国家见面了容易掐架,一起接见也是很正常的,万邦来朝方显大国本色嘛。

倭国与中原的关系,说实话,以前还是挺好的。

尤其在唐朝时期,倭国人基于对大唐盛世的膜拜之心,先后派遣十三批谴唐使前来大唐取经。

之后,借鉴其精华逐步建立、完善了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但在北宋后期,倭国对于这个摇摇欲坠的中原王朝早已没了当初的敬畏之心,反而生出一种优越感来。

他们觉得中原王朝历经战乱,已经走向没落,中原文化的真正精髓只在倭国,因而与北宋有些疏远,甚至有不少倭人生出了别样的想法。

拜占庭是因为需要强大的同盟才派出使者不远千里来到大宋,那,倭国呢?

赵构的手指在龙椅的扶手处轻轻敲着,视线掠过殿外的亲卫。

亲卫的背上,背着最新的华兴二代步枪,明晃晃的刺刀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

嗯,小鬼子十有八九是惦记上忠勇军的新式武器了,凭着对倭人的了解,赵构很容易想到这个可能。

这时候,虽然不想打仗,但敲打一下倭国或者也不错?省得出什么幺蛾子。

赵构一边往文德殿走着,一边自顾自地想着。

到了文德殿,赵构在龙椅上坐定,便抬头看向殿外,吩咐道:“宣两国使团觐见!”

只见两国使团自动排成两列,缓缓走上殿来。

同样的动作,不同的人做出来,就有不同的效果。

比如东施效颦,同样的捧心蹙眉,就完全没有西施哪种娇柔、令人怜惜的美感。

再比如,拜占庭和倭国的使者,同样的都是东张西望,拜占庭使者给人的感觉就是纯粹的、发自内心的震撼。

一看就知道是首次来大宋,再怎么故作镇定也掩饰不住眼中的惊奇;

而倭国使者就让人觉得那是贼眉鼠眼,是在窥探什么,明显的心怀不轨。

尤其是看到侍卫肩头背着的华兴二代时流露出来的、那种异常的关切神情。

赵构坐在高高的龙椅上,眼睛微微眯起,心下一片了然。

很明显,倭国使者是知道华兴二代的。

军队已经列装的武器装备,很多普通人都见过,再想藏着掖着不让倭国使者知道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倭国人极其擅长打探各种机密情报,想瞒过他们基本上是痴人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