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历史军事>重生之大宋明君>第167章 科举考试

“不可能!仁多保忠已经是我大宋的臣子了,绝对没可能再交给你们处理!”

秦桧斩钉截铁地一口回决,并看着曹价和薜元礼二人,意味深长地说道:“你们想想,将来,你们都是大宋的臣子,如果我大宋不维护你们的权益,你们会如何想?

就像之前,你们扣留李将军,围困他的部下达月余时间,就是很严重的事。如果不是你们在我方采取行动之前,认清形势将人放了,哪里还有机会在这里跟我谈判?”

曹价向左右瞄了一眼,不好意思地说:“这个,秦大人,能不能进屋里再说?”

“哦,可以可以。”秦桧倒是也有些过意不去,就这么站在院子里大声嚷嚷,似乎的确有点不合适,连忙伸手虚引:“二位大人,请!”

与之前一样,两边还是围着桌子坐一圈儿。

待大家都坐定之后,曹价率先开口:“那个,关于仁多保忠的事,还请秦大人多多理解。就算,真谈不拢,也不用一口回绝,咱想个法子拖一拖,让国主心里那道坎过去了就行,对吧?”

曹价都跟他“咱”了,秦桧自然也明白,仁多保忠就是压垮李乾顺的最后一根稻草。

若是毫无反应,李乾顺的心里肯定就跟卡了根刺似的。

好吧,那就支个招拖一下,给个台阶下就完事了。

“我这就手书一封,让仁多保忠带着先行返回汴京,你就回国主说人已经走了,若想要他,将来到了汴京可以向官家提。你看行不?”

“行,太行了!这么一来,咱就真成自己人了!”

曹价心里松了一口气,狡猾如他,又何尝不知国主的心结?

已经到这个地步了,混过去了就好。

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就挺好。

他这样想着,却没注意薜元礼已经窘得耳朵根子都红了,低头向着地面,羞愧难忍。

秦桧没想到,这次出使竟然能有这么大的意外收获,心情简直不要太好!

待曹、薜二人走后,就回到自己房里,坐下来,再次提笔,给赵构写报告。

这是件足以影响国家战略的大事,后续需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那么多财物要清点,派兵运回去。

二十万西夏士兵不可能一次性带回大宋,风险太大,必须分批进行。

西夏王廷所有四品以上的大员都得重新考核、任命。

每一个州城都要有一千忠勇军战士守卫,还要保持一定数量的常备军。

等等。

而时间不会为了任何人、任何事停留。

不经意间,春天已经过去,天气渐渐暖和起来。

赵构在文德殿里打了个盹,直到赵鼎到来。

他伸了个懒腰,吩咐道:“小德子,赐座。”

然后,双眼朦胧地问赵鼎:“你不是刚走没多久嘛?怎么又回来了?”

赵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道:“漏了件事,被秦大人一打岔给忘了。”

秦桧因为出使西夏立下大功,现在已经是参知政事了,就相当于副宰相,得以进入赵构的议事小圈子。

之前,赵构把宗泽、陈淬、岳飞、李纲、赵鼎、秦桧、张叔夜、梁扬祖等人召集过来,一起商定去西夏任职的四品以上大员名单。

哦,对了,赵构相当宝贝的梁扬祖,又被升了官,现在也是参知政事了,加封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文散官,虚职),仍兼东道都总管和东南制置使。之所以能有时间参加议事,是因为回京述职正好赶上了。

从一大早便开始讨论,花了大半天时间才最终定下来。

赵鼎本来想起一事,准备向赵构汇报一下。

结果,秦桧在议事之后突然提起了李显忠和李银月的婚事,说两人已经定了婚期,到时候得去讨口喜酒喝。

秦桧本就是为了李显忠出使的西夏,不但顺利解救了他和王喜贵等部下,更是超超超额完成任务,得到了赵构的褒奖。

所以,两人自打从西夏回来之后,那关系不是一般的好。

秦桧觉得,再是官家信任,也得经常在官家面前刷存在感。

这次议事结束之后,他顺便提了一嘴,当然也是为了李显忠好。

他可不知道,赵构对李显忠那是真好,没得话说。

听秦桧提了李显忠的婚事,赵构便立马赏赐了些金银器具命人送去。

又给李银月封了四品诰命,准备于新婚之日宣旨,给李显忠架架势。

这赵鼎是个实在人,走了之后才想起有事情要汇报,便又折了回来。

“此次,派了这么多人去西夏,都是从各部抽调的官员,这样一来,各部的人手就紧张了。

臣觉得,要尽快安排科考,毕竟,三年一考是规制,去年就应该开考的,只是因为和金国交战,没顾得上。

如今,金国已亡,西夏并入我朝,再没有可以威胁我大宋的国家,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不不不,赵鼎,你说的不对,”赵构打断了赵鼎的话:“你处理对内的事务相当老练,游刃有余,但对外边的情况,你了解的还不够。

大同忠勇军都指挥使马扩带兵出去操练,一路向北,多次遇到蒙古族人部落。马扩擅长和他族交往,与好几个蒙古部族相处得都比较融洽。

据马扩了解的情况,蒙古各部中实力最强的部族是孛儿只斤,他们的首领合不勒可汗以前曾多次带领族人打败金国的军队。

要知道,金国以前的战力还是相当可以的,却在合不勒可汗手里多次吃了败仗,这足以说明其实力之强。

如今,蒙古各部作为游牧部落,互相之间因为争夺草场、水源,时常发生争战,尚未形成统一的势力,正是各个击破的好机会。

必须得尽早采取得力的措施,把他们收服,为我所用,彻底消除隐患。这样,我大宋方能轻装上阵,一飞冲天。

这事宗泽、陈淬和岳飞都已经知道了,稍后我再让人去通知一下,加上秦桧、李纲、张叔夜、张悫和梁扬祖和你,晚间一起过来议事。”

“这,,好吧。”赵鼎没想到,自己还没把科考的事儿说完,赵构又给他说了这么个情况。

可是,这跟科考似乎并不冲突吧……

“官家,科考,科考之事要不要加入议题?”赵鼎犹豫了一下还是坚持问了出来。

“适才,你好像提过了?”

赵构这才想起,刚才赵鼎要说的,本来就是科举考试的事,不过,被自己突然想到的蒙古族的事给打断了。

“是的,官家。”

“嗯,科考的事也作为一个重大议题,尽快拿个方案出来,现在真是有些缺人。”

对于科考,赵构确实也很看重。毕竟,这是宋朝立国以来最重要的招揽人才的手段。

在历朝历代的科举考试中,宋朝的科举制度被公认为最严密、完备、成熟、有效,只看成绩,不记家世,就连孤儿、书童和乞丐都可以通过科考入仕,可以说是寒门子弟入仕的不二途径。

原历史中,两宋共开科118榜,取士人数超过11万,是唐五代登科总人数的10倍还多,仅北宋一朝便取士余人,平均每年大约录取360人。后面元、明、清朝取士人数均不及两宋。

而且,宋代的科考出题,题目的灵活性和内容的多样性也远超其他朝代,仅靠死记硬背或吟诗作赋很难在残酷的竞争中获胜。

这次科考,将是赵构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次科考。

在赵构的内心深处,对这次科考有着非同寻常的期待与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