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从听到“老朱”这个字眼开始心里就一直打鼓, 虽然刚才一直埋怨神仙不指名道姓说出“老朱”是谁,但是现在真从神仙口中听到他的名字,这心里比刚才还要七上八下。

  濠州放牛娃朱重八, 确定无疑就是他没错, 连重名的可能都没有。

  这么一来, 后面提到的这个朱重八和前头提到的老朱是一个人吗?

  就、有不是一个人的可能吗?

  朱大帅欲哭无泪,他刚才就不该埋怨那么多。

  【因为元朝实行两都巡幸制,所以大都和上都都有完整的朝廷班子以方便皇帝来回搬家。漠北是蒙古人的老家,对蒙古人而言意义比较重要,因此上都朝廷的军队实力比大都强,两都之战最开始时对大都方面非常不利。】

  【这里先介绍一下推图帖睦尔上位的大权臣燕帖木儿,大家如果看过前面讲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的那期视频, 对这个名字应该会有点印象, 这就是那个被伯颜干掉的权臣燕帖木儿。】

  【燕帖木儿是个钦察人, 也就是蒙古人西征时从东欧带回来的蓝眼奴隶, 他们刚被带回漠北草原时帝位很低,真正开始跻身上游还是在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

  【忽必烈继位称汗靠的是汉军世侯,所谓“汉军世侯”,指的是辽宋金元时期管理北方汉人的特殊制度,这些“世侯”可以世袭罔替,手里的权力大到超乎想象。】

  【前头辽宋金时期的情况先放放, 为了更好的了解两都之战的实力对比,咱们先把元朝的汉军世侯给弄明白。】

  【相对于前面的辽金宋,元朝的汉军世侯数量更多, 他们战斗力强悍, 影响力也大,对蒙古大汗的重要性不比蒙古铁骑小多少, 说一句蒙古汗国的柱石也不为过。】

  【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时将漠南军政事务全部交给木华黎处理,此时蒙古铁骑的主力跟随成吉思汗西征,留在漠南和金国作战的就是汉军世侯。】

  【元初最出名的汉军世侯家族有四个,分别是巩昌汪氏、东平严氏、顺天张氏、真定史氏。】

  【巩昌汪氏就是汪世显的家族,这一家族为元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封王者三,封公者十,将相都帅不可胜纪,世守陇秦梁益之地”,最终家族占据西北地区成为了西北的“土皇帝”。】

  【不过巩昌汪氏在两都之战中站错了队,文宗继位后对站错队的人下手非常狠,不管是蒙古人、色目人还是汉人,能抄家灭族就绝对不会留他们性命。】

  【巩昌汪氏在文宗手底下过的艰难,不过他们能撑到红巾军北伐时被察罕帖木儿等军阀瓜分,而不是像其他勋贵那样被抄家灭族,足以证明他们的家族势力有多强。】

  【顺天张氏和巩昌汪氏的情况差不多,他们家在金朝末年从张柔那一代起就跟随蒙古人作战,后来帮助蒙古入主中原,乃是元朝的开国功臣之一,灭宋的张弘范就出自顺天张氏。然而张弘范一大家子和巩昌汪氏一样在两都之战中站错了队,没过多久就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

  【顺天张氏的下场比巩昌汪氏凄惨许多,他们家全族男眷被杀光,女眷都被元军□□而死,只有一个漂亮女眷被蒙古王爷奸污后纳为妾室才留住性命。】

  朱元璋抬眼,“活该。”

  张弘范以灭宋之功洋洋自得,身为汉人却为蒙古人卖命,活该落得如此下场。

  马秀英眉头皱的死紧,“他家中女眷何其无辜。”

  “天底下过的比他家凄惨的人多的是,顺天张氏好歹显赫了几十年,他们要是无辜,那些水深火热的百姓怎么说?”朱元璋一点都不同情张家的下场,他一想起蒙古人打到中原时汉人出的力最多就生气。

  【大家不要以为两宋时期的汉军战斗力很低,其实只要上头拖后腿,汉军的战斗力非常强,不然他们也没法在辽、金、蒙古这轮番攻打下支撑那么多年。】

  【我们现在看史书的确会觉得宋朝军队不行,但是大家要知道,对宋朝军队来说,他们当时打的是车轮战。对面的敌人有喘息休养的机会,他们没有,他们打完一轮紧接着就是下一轮,有时候这一轮战事还没有结束下一轮就来了。没办法,谁让他们面对的是不只一个的敌人。】

  【当然up不是在洗白大怂,咱们回归正题,继续来说蒙古军界的势力划分。】

  【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前以藩王之尊受命总领漠南军国庶事,征天下名士而用之,建立了赫赫有名的“金莲川幕府”,这个“金莲川幕府”中不光有赵复、姚枢这些正统儒家文人,还有许多和汉军世侯有牵连的汉人。】

  【汉军世侯是忽必烈起家的本钱,但是在他和阿里不哥打内战的时候,位于山东的汉军世侯李璮趁机联合南宋举兵反叛。】

  【李璮献涟海三城于南宋,杀尽山东境内蒙古戍兵,从海州泛海还攻益都,进据济南。南宋方面给官给的爽快,立刻封李璮为齐郡王,加节度使封号,但是到出兵支援的时候立刻没影儿了。老李在北方的人缘似乎也不太好,响应他造反的汉军世侯寥寥无几,没过多久这次叛乱就被忽必烈给镇压了。】

  【李璮之乱之后,忽必烈收汉人军将兵权,罢地方诸侯世袭,提拔色目人来牵制汉人,朝廷中枢的汉臣汉将人人自危,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忽必烈找理由收拾掉。】

  【之后的战事之中,忽必烈的安排就变成了汉军打头阵打不赢就派西域的兵马出阵,西域的兵马打不赢再让蒙古骑兵亲自冲锋。短短几年的时间,汉军世侯就被排挤出主力军变成了炮灰军。】

  【但是那时候忽必烈正在和阿里不哥打内战,手下的蒙古军队对上阿里不哥的蒙古军队完全没有正在打仗的意识,两军对阵不像打仗,更像是开那达慕大会,喝酒摔跤玩的不亦乐乎。】

  【他手下的蒙古军队打阿里不哥的蒙古军队不管用,汉军有背叛他的前科不能用,可是打仗不能没有军队,于是忽必烈就开始提拔钦察人当主力。】

  【钦察人和蒙古人没有太多人情往来,出战就把对面杀的片甲不留,从此在漠北站稳脚跟。后来武宗海山继位,他们跟着海山立下赫赫战功,乃是武宗的嫡系部队,自然倾向于让武宗的儿子继承皇位。】

  【武宗海山在位的时候,钦察将领已经掌握了大都的兵权,他们在武宗麾下效力多年,但是泰定帝继位之后立刻开始排挤打压他们,倒剌沙这个回回人为了提拔其他回回人也对他们非常不客气,双方可谓是积怨已久,有一点火星子就能炸起来。】

  【泰定帝在上都病逝,倒剌沙立刻控制住上都的局势,大都的燕帖木儿自然不甘落后,二话不说立刻迎立武宗后人继位,这个时间甚至比倒剌沙拥立天顺帝还要早。】

  【虽然燕帖木儿他们拥立图帖睦尔有足够的理由,但是上一个皇帝是泰定帝,泰定帝在位的时候立了皇太子,对天下人来说天顺帝继位才是名正言顺。】

  【战事爆发之后,辽东、山西、四川、云南行省迅速站队支持上都的天顺帝,很快调兵遣将围攻大都,局面对大都方面非常不利。】

  【天无绝人之路,前面提到过倒剌沙是个酷爱敛财不可一世的回回人,敛财方面的手段无人能及,让他指挥打仗他是一点儿也不会。巧了,大都方面的钦察人几乎全部都是武将出身,带兵作战毫不含糊。】

  【两都之战中的燕帖木儿和红巾军北伐中的察罕帖木儿一样都扮演了救火大队长的角色,上都方面兵多将广,但是他们战线拉的长,各路军队之间的配合几乎没有。燕帖木儿充分发扬“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作战方针,不管对面多少兵马他都不管,集中兵力就打一路。】

  【熟悉的场面再次上演,朋友们,努尔哈赤打萨尔浒之战就是这么打的。】

  【当时明朝兵多将广,但是各路军队之间的配合不好,努尔哈赤实力较弱,只能用这种方法来迎敌,结果就是明朝四路大军和努尔哈赤的后金作战,愣是被努尔哈赤以一敌四给打退了,从此后金面对明朝转守为攻,萨尔浒之战也成了奠定满清基业的关键性战役。】

  【嘿,真别说,老朱要是知道他的后人一个个那么奇葩估计能把棺材板给踢飞。】

  【两都之战和萨尔浒之战的结果也很像,燕帖木儿把所有精锐都集中起来,用田忌赛马的策略每次都以多打少,专挑能打过的打,目的就是把能消灭的敌人全部消灭。】

  【因为上都的军队比他们多太多,燕帖木儿和文宗为了提升士气下令加封关羽为战神,也许是大都军中汉人多,也许是蒙古人也信关二爷,总之就是关二爷当了战神后大都的军队士气大振,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反复东西西东,将上都各路军队分别击破。】

  朱元璋:……

  蒙古人和蒙古人打仗,还需要他们汉家的关羽来助阵,要点脸行吗?

  还有,努尔哈赤这个名字听着不像汉人,满清满清,难不成明朝后面的清朝又是外族人入主中原?

  什么叫“老朱的后人”?大明的开国皇帝是这个“老朱”?

  朱元璋被这个消息炸的脑袋发懵,大明的开国皇帝是“老朱”,这年头除了他还有其他的老朱吗?

  【以倒剌沙为首的上都朝廷非常吝啬,他们敛财的时候无所不用其极,打仗的时候却舍不得用真金实银来犒劳将士,反而不断印钞来充当军费。钞票越印越多,但是没啥用,通货膨胀的后果就是便激起了将士们的强烈不满。】

  【上都朝廷控制的漠北草原人烟稀少,富庶的中原地区都在大都朝廷的控制之下,倒剌沙舍不得花钱让将士们给他卖命,燕帖木儿手下却有个不断为他提供粮草军饷的河南行省平章给他输送物资。】

  【一个没有后勤保障,一个有后勤保障,双方高下立判。】

  【燕帖木儿打仗的时候也没闲着,一边打一边派人去辽东策反原本支持上都的齐王月鲁帖木儿,他这边牵制住了上都的兵力,月鲁帖木儿趁上都的兵马都派出去临阵反戈偷袭上都,双方配合的极其默契,打的倒剌沙还没反应过来敌军就兵临城下了。】

  【当年十月,倒剌沙肉袒奉皇帝玉玺出降,随后被押送大都后下狱款伏,全家财产被籍没,一个月后被磔于市,同党均被处死,小天顺帝不知所踪,很大可能是直接死在了上都,上都政权就此覆灭。】

  【两都之战分出胜负,历时不到两个月,虽然内战的时间不长,但是却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元朝的统治,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元朝的最终灭亡也埋下了伏笔。】

  【元文宗登基之后为了彰显自己的得位之正将泰定帝、天顺帝这父子俩视为篡位之人,理由是泰定帝肯定参与了南坡之变,如果没有泰定帝做后盾,铁失等人绝对不敢弑君造反。】

  【咱就是说,这就有点强词夺理了。泰定帝远在漠北,别说在武宗、仁宗的连年打压之后他手里能不能剩下多少兵,就算手里有兵,大老远的他也干涉不了朝廷的事情。】

  【不管怎么说,反正泰定帝、天顺帝这倒霉爷儿俩在文宗那里都是非法君主,尤其是泰定帝,那就是个十恶不赦的罪人,哪儿有脸要庙号谥号,不把他们的坟头给平了就不错了。】

  【因此泰定帝和天顺帝都没有汉文庙号、谥号,连蒙古汗号也没有,更过分的是,文宗还把泰定帝的后妃全部送给他的大功臣燕帖木儿为妾。文宗做事儿做的如此之绝,泰定帝要是泉下有知的话估计会把当年那个帮扶堂侄子的自己给踹死。】

  沐青在心里嘀咕,可不是吗,人家当皇后当后妃当的好好的,就算泰定帝没了,后妃改嫁或者守寡都行,哪儿有把她们送给权臣当小妾的道理,以为自己在什么狗血文里吗?

  真是倒了八辈子霉才能摊上这事儿。

  【两都之战结束,战事却没有就此停止,陕西、四川和云南等地的军队还在锲而不舍的给大都朝廷找麻烦,尤其是陕西兵,差点就重演了春秋战国大秦一统天下的大戏。】

  【不算从来没停止过的农民起义,只算两都之战中上都一方的支持者的起兵造反,这些叛乱直到第二年才算结束。】

  【文宗继位之后大肆清洗站错队的蒙古贵族,大量蒙古勋贵被抄家灭族流放,倒剌沙扶持起来的回回势力从云端跌落深渊,从此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

  【两都之战彻底结束,大都的权贵们为了庆祝胜利变本加厉的盘剥百姓。这段时间兵连祸结天灾频繁,关中连续三年大旱又遭战乱,荒凉破败饿殍遍野,张养浩就是在这个时候写下了那首传诵千古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然后散尽家财累死在赈灾的路上。】

  【文宗顺利继位,然而皇位更迭带来的风波还没有结束。】

  【前面说过,文宗图帖睦尔是武宗海山的二儿子,他上面还有个哥哥和世瓎。经过几十年的潜移默化,就算蒙古勋贵不愿意,他们也被汉家的嫡长子继承制同化的觉得长子才是正经继承人。】

  【燕帖木儿在大都发动政变时最开始想的是推武宗长子和世瓎登基,但是和世瓎逃亡的察合台汗国离他们实在太远,这才改成正在江陵当藩王的次子图帖睦尔。】

  【图帖睦尔继位之前,燕帖木儿宣称已经派使臣前去察合台汗国迎和世瓎归来,之后谎称和世瓎派使臣来大都,他本人也很快就能抵达。但是直到两都之战结束,燕帖木儿都没有真的派使臣去找和世瓎。】

  【当时从大都到察合台汗国可以不经过上都,如果他真的派人去找和世瓎,和世瓎肯定能赶回大都登基称帝,但是他没有。由此可见,燕帖木儿这么做应该也是别有用心。】

  【和世瓎是武宗长子,登基继位名正言顺,回到大都之后未必对他有多感激。图帖睦尔是武宗次子,只要和世瓎这个兄长还在,他就不得不依仗身边的权臣来防备兄长。】

  【因此,图帖睦尔从江陵来到大都之后,燕帖木儿立刻推他抢先称帝,打的旗号是“人心向背之机,间不容发”。图帖睦尔在大都称帝,同时宣布“谨俟大兄之至,以遂朕固让之心”,意思是他登基称帝只是应急,等兄长回来这个皇位还是兄长的。】

  马秀英毫不客气的送给他两个字,“放屁。”

  当皇帝之前说的再好听也没用,有本事当上皇帝后真的把皇位让出去。

  【图帖睦尔发这么个声明不是他们兄弟俩感情多好,也不是顾忌汉家的嫡长子继承制,主要是他们俩的父亲武宗海山和叔父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当年的旧例在这儿放着,如果没有仁宗“推奉圣兄、谦居储贰”,他爹海山想当皇帝就得先把叔叔爱育黎拔力八达给干掉。】

  【有他爹他叔兄友弟恭的前例在,他为了名正言顺必须表明态度。即便他不表明态度,以他爹和他叔当年立下的约定来看,仁宗之后的继承人也该是他哥和世瓎。】

  【和世瓎本来应该是仁宗之后的皇位继承人,却因为仁宗违背约定被迫流落在外,周边的蒙古王爷们都觉得这是个小可怜,在不损害他们自身利益的情况下也都是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仁宗、英宗两朝加强汉法弄什么改革本来就惹得蒙古勋贵们极其不满,如此一来,蒙古勋贵支持和世瓎的概率就更大了。】

  【两都之战结束之后,图帖睦尔没有理由继续拖延,只能派遣使者去接兄长来大都当皇帝,并让岭北行省平章、出镇北边的武宁王过去迎接。】

  【刚说过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两都之战刚刚打完,眨眼的功夫又成了两个皇帝并立的局面。】

  【和世瓎似乎有点过于自信,一心以为他和弟弟图帖睦尔可以重演父亲武宗和叔父爱育黎拔力八达的旧事,但是不要忘了,武宗从漠北来到大都继位时的身份是镇守北方的实权亲王,他有强大的武力作为后盾,而和世瓎身边除了一千多个卫兵之外什么都没有。】

  【他爹和他叔当年感情多好,结果呢,他叔没当皇帝的时候推辞的干脆利落,当上皇帝没几年就想撕毁之前的约定。】

  【图帖睦尔当时已经当上皇帝,让已经当上皇帝的弟弟退位让贤,弟弟能心甘情愿吗?】

  【和世瓎被这么一弄也有点飘,他没有和图帖睦尔商量,仅仅在察合台汗国的宗王和附近其他漠北诸王的见证下就在和林之北登基称帝,是为元明宗。】

  【除此之外,和世瓎宣布“凡京师百官,朕弟所用者,并仍其旧”来安抚他弟图帖睦尔,对燕帖木儿“仍命为中书右丞相,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录军国重事、监修国史、答剌罕、太平王并如故”,但是却削去了他手中的大部分兵权,没有将图帖睦尔原授的知枢密院事一职重新委任给他。】

  【图帖睦尔这时候已经不想让出皇位,但是他已经把让位给兄长的话昭告天下,不去接人实在说不过去,只能硬着头皮去接人。】

  【派去迎接和世瓎的时辰刚刚离开大都,图帖睦尔立下下令给自己的元妃卜答失里造皇后玉册、玉宝,第二年正月,和世瓎的使臣已经来到大都,图帖睦尔依旧抢先完成以册命皇后告于南郊、太庙,以及在大明殿册封皇后的一系列仪式。】

  【这时候朝中有大臣上奏说这样不太好,图帖睦尔听了之后表示意见很好,大大的赏,但是该怎么干还是怎么干。】

  【他的意思已经很明显,就是不想让位。燕帖木儿因为兵权被削也很不高兴,于是问题就来了。】

  【当年八月,和世瓎抵达中都旺忽察都,这地方在大到上都驿路的大拐角处,武宗在位时在这儿建了座行宫,所以又叫中都。和世瓎抵达中都的第二天,图帖睦尔也到了,兄弟见面的场面很是盛大,和世瓎高兴极了,连着几天设宴款待他的好弟弟和大都的诸王大臣。】

  【然而没过几天,和世瓎就在帐中暴毙而亡,燕帖木儿以奉皇帝遗命为借口再次拥立图帖睦尔为帝。】

  【和世瓎怎么死的,想必不用说大家也能猜出来。所以说啊,兄弟情靠不住,还得自己手里有兵有权才行。】

  朱元璋还没有回神,愣愣的看着光幕中的画面来回变换,“弑兄啊?真狠。”

  狠人当皇帝,没准儿真能当出点东西来。

  【文宗是个很有文化的皇帝,能诗会画学问颇高,后世有人评价元代帝王,“元代诸帝不习汉文,凡有章奏,皆由翻译。其读汉书而不用翻译者,前惟太子真金,从王恽、王恂受学。后惟文宗潜邸,自通汉文而已。”由此可见一斑。】

  【他曾经辗转流落于江南、海南和荆湖,对当时民情也应有相当的了解,但是经过两都之战和明宗暴毙两次大变故,蒙古勋贵内部已经是树倒猢狲散,谋反作乱之辈层出不穷,不是说好转就能好转的】

  【文宗重新继位以后修《经世大典》,建圭章阁欲兴文治,但是燕帖木儿自持有功权倾朝野,“一切中书政务,悉听总裁”,“挟震主之威,肆意无忌”,还扬言“天下本我家之天下”,文宗无力和燕帖木儿作对,仅四年后就病逝,享年二十九岁。】

  【文宗得到皇位的手段抬不光彩,第二次登基之后便将他哥和世瓎的长子妥欢帖木儿流放到高丽,还不许他和外界接触,明宗的皇后也死在他的皇后手中。后来有人造谣说高丽那边要和妥欢帖木儿一起造反,他又昭告天下说妥欢帖木儿不是他哥的亲生儿子,转而把妥欢帖木儿流放到广西静江。】

  【越怕什么越来什么,文宗夫妻俩对兄长留下的孤儿寡母心狠手辣,可他们都是虔诚的佛教徒,非常信因果报应之说。夫妻俩第二次继位之后就立他们的儿子为皇太子,但是只过了一个月,那个儿子就去世了,所以夫妻俩一直觉得这是他弑兄的报应。】

  【文宗临死之前后悔当年谋杀兄长,说当年旺忽察都毒死兄长之事“为朕平生大错,朕尝中夜思之,悔之无及”。因此就算他还有一个儿子燕帖古思活着,为了儿子的性命着想,皇位还是得还给兄长的儿子妥欢帖木儿,这样一来他死后见到兄长也有办法为自己辩解了。】

  朱元璋:……

  得,原来只是窝里横。

  【文宗定下和世瓎的长子妥欢帖木儿为继承人,但是燕帖木儿担心谋杀明宗的事情暴露将遗诏藏了起来,转而扶持明宗的次子、年仅七岁的懿璘质班为帝,是为宁宗。】

  【然而懿璘质班在位不到两个月就得病而亡,燕帖木儿想要立燕帖古思继位,但文宗的皇后卜答失里坚持立妥懽帖睦尔,前面已经说过,她也怕地底下的大伯哥报应到仅剩的儿子身上。】

  【燕帖木儿无法,只能退一步同意妥欢帖木儿回京。妥欢帖木儿快到大都的时候,燕帖木儿率人持卤簿来迎接他,二人并马徐行,权倾朝野的大权臣在马上就开始敲打还没有登基的小皇帝,可是这时候的妥欢帖木儿才十三岁,被他这么一吓唬吓的连话都不敢说,不管燕帖木儿说什么他都没反应。】

  【燕帖木儿眉头一皱,意识到事情并不简单,他以为妥欢帖木儿小小年纪就心机深沉,还没登基就敢给他甩脸子,登基之后还有他的活路?于是回到大都后也没有立妥欢帖木儿为帝。】

  【史料上是这么记载的:司天监的太史说妥欢帖木儿不可立,立则天下大乱,如果等六个月再登上皇位,那么他的皇运将和薛禅汗一样长久。大臣们不同意这个说法,国不可一日无君,人都到大都了还皇位空悬,堆积如山的国事怎么办?这时候燕帖木儿站出来像模像样的说,如果真的能让皇帝活的和薛禅汗一样长久,皇位空悬时期国家重任由他来承担。】

  【皇运和薛禅汗一样长久,这话说的是个大臣都心动,朝廷这么些年一直动荡不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皇帝短命,真要出一个和世祖皇帝一样长寿的皇帝,没准儿他们还能迎来一个中兴。】

  【于是乎,皇位就这么空了大半年,在这半年的时间里,卜答失里临朝称制,燕帖木儿的弄权也登峰造极。】

  【司天监那些算命的说的也没错,妥欢帖木儿等半年再登基的确是好处多多,因为半年之后燕帖木儿就纵欲过度把自己给作死了,小皇帝顺利登基,在位的时间也的确够长,几乎占了元朝历史的三分之一。】

  【妥欢贴睦尔亲政后第一件事就是报仇,他叔杀了他爹,杀父之仇就算是亲叔也得报。何况这个亲叔不是什么好人,杀兄杀嫂也就算了,还造谣他这个大侄子不是他爹亲生的,这能忍?文宗不是不给泰定帝、天顺帝这父子俩庙号吗,行,那就把他自己的庙号也撤了吧。】

  【很快,妥欢帖木儿诏告天下,“文宗稔恶不悛,当躬迓之际,乃与其臣月鲁不花、也里牙、明理董阿等谋为不轨,使我皇考饮恨上宾。”然后就把文宗的庙号给废了。】

  【由此可见,图帖睦尔杀兄之事在当时并不是秘密。】

  “冤冤相报何时了。”马秀英摇摇头,“不过对刚上位的小皇帝来说的确是大快人心。”

  沐青煞有其事的点头。

  大快人心!

  【元朝十一个皇帝到此结束,真是一段长的不得了其实却没多长的故事啊。】

  【综上所述,咱们从元朝混乱的皇位传承中能看出元朝的政局有多动荡,他们乱成这样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幼子守灶制度之间的矛盾;其次就是宗王势大,权臣一手遮天,兄弟之间的各种协定;最后就是皇帝多英年早逝。】

  【汉家的嫡长子继承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虽然不能确定继位的都是明君,但是至少保证了政权的平稳过渡,蒙古帝国时期的幼子守灶制度同样也是如此,但是把这两个互相矛盾的继承制度混在一起,乱子自然就找过来了。】

  【两种制度的冲突不是从忽必烈开始的,早在成吉思汗在位的时候就已经初现端倪。当年成吉思汗虽然选定窝阔台为继承者,但是却把归大汗统领的中央万户都交给了幼子拖雷。后来成吉思汗在西征时去世,窝阔台没有登基的那两年时间都是由拖雷摄政,若非如此,拖雷的儿子蒙哥也没法名正言顺的夺走大汗之位。】

  朱大帅喃喃自语,“制度冲突,要坚定嫡长子继承,好在咱家标儿既嫡又长,幸好幸好。”

  【蒙古人在中原潜移默化接受儒家文化,嫡长子继承制逐渐占上风,又接二连三的出现元朝版“金匮之盟”来约定皇位兄终弟及叔死侄继,可是叔叔死后又想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于是乱子就又找过来了。】

  朱大帅继续自言自语,“不能兄终弟及,死之前一定选好继承人,还得让继承人有足够的威望继位。”

  【除此之外,蒙古人还有个旧观念,他们认为天下是黄金家族的天下,只要是成吉思汗的子孙就都有继承封地的资格。】

  【周天子分封诸侯,蒙古的大汗也分封宗室,镇守四方的蒙古王爷各个位高权重,有没有朝廷对他们而言没有区别,这一点看元朝建立的时候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等几个汗国便失去控制就能看出来。】

  “藩王权重,藩王权重不可取。”朱大帅仰着头,说完之后不知道问谁,“可是不分封宗王,谁还会给皇帝卖命?自家兄弟都靠不住,谁还能靠得住?”

  【还有就是按照蒙古旧制,大汗去世之后,皇后在继承人的选择上话语权很重,前头几位之前说过就不提了,到元末的时候甚至出现了皇帝还活着皇后就迫不及待逼他禅位事情。没错,就是咱们锅哥和他心爱的奇皇后。】

  【前头的那么多皇帝都是两个皇帝分庭抗礼,锅哥这儿可好,他的拥护者和太子的拥护者打的旗鼓相当,直到明军攻克大都跑去漠北草原都没消停。】

  “后宫干政,后宫干政坏事儿啊。”朱大帅摇头叹息,忽的想到他能干的媳妇还在旁边坐着立刻改口,“干政这事儿还得看人,有些人干政是坏事儿,有些人干政就是女中尧舜,妹子你说是不是?”

  马秀英:……

  马秀英懒得搭理他。

  【元朝短短九十八年的国祚,却出现了十一位皇帝和数十次兵变,武德充沛可比汉唐,但要说统治世系之乱,却没有一个大一统王朝能和他相比。与其说元朝亡于农民起义,不如说他们亡于内斗。】

  【好啦,元朝的世系就讲到这里,我是你们亲爱的up青青陌上桑,观众朋友们,下期见。】

  朱元璋愣愣的看着光幕消失,再愣愣的转身看向媳妇,“妹子,所以天音说的老朱……”

  马秀英无声叹息,“是你。”

  朱元璋放在桌子上的手开始发颤,“那大明的开国皇帝……”

  马秀英继续叹息,“也是你。”

  “大明的开国皇帝怎么能是咱啊?”朱大帅双目无神,撞墙的心都有了,“难不成咱当上皇帝之后干了太多天怒人怨的事情,神仙这是特地过来教咱怎么当皇帝的?”

  马秀英瞅了他一眼,“也不是不可能。”

  朱大帅捶胸顿足,要不是顾忌孩子在场,他当场就能哭天抢地,“何至于此啊?咱何至于此啊?!”

  他当大帅打蒙古人干的这么好,怎么当了皇帝反而不行了呢?

  不可能!神仙说的那个“老朱”肯定不是他!

  他现在还没当皇帝,不光没当皇帝,连应天府都是才打下来的,他什么事情都没干过,别的老朱犯的错和他没关系!!

  没关系!!!他不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