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热闹小分队还没有到校场就已经感受到热闹的氛围, 前面的路被堵的水泄不通,估计得闲的士兵全都跑过来看热闹了。

  沐青坐的高看的远,瞅准人少的地方指挥他哥往那儿挤, 左挤挤右挤挤很快挤到最佳观战点。

  围观的士兵们自发空出大片空地, 看着中间的两个打得旗鼓相当的年轻人摇旗呐喊。

  朱文忠和沐英不约而同后退一步, 不太想承认里面那个家伙是他们哥。

  他们以为的较量:

  英俊挺拔的文正哥昂首站在一角,矫健壮实的邓愈目光湛湛站在另一角,周围呐喊喧天,不知谁先动弹,二人迅速激战到一起,刀光剑影火花四溅,大战三百回合依旧不分胜负。

  他们看到的较量:

  两个年轻人扭打一团滚来滚去, 没有任何技巧, 单纯就是拼力气, 滚到哪儿哪儿就一片喝彩, 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看到了什么精彩的打斗。

  沐青搓搓胳膊小声问道,“哥,你们平时和人较量都是这样的吗?”

  两个哥哥齐齐摇头,“怎么可能!这样较量的只有文正哥一个!”

  他们和人打架当然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绝对绝对绝对不会在地上打滚儿。

  小老弟不相信,但是为了哥哥们岌岌可危的尊严, 还是假装自己相信了。

  中间的空地上,朱文正和邓愈僵持许久谁都奈何不了谁,再僵持下去也没啥用, 只能不甘心的宣布他们俩打成了平手。

  俩人达成共识后从地上爬起来, 拍拍身上的泥土都跟没事儿人一样,好像刚才满地乱滚的不是他们一样。

  有道是不打不相识, 他们都不是小心眼的人,打过一架后确定对方和自己一样有本事,刚见面时的那点不忿也消失的差不多了。

  邓愈初来乍到,一来就被封为管军总管,军中不服气的不只朱文正一个,好在他不在乎军中将士服不服气,现在正是战事多发的时候,不愁没法立威。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他能带着麾下一万多弟兄撑到现在不是单靠运气好。

  金乌西垂,暮色席卷而来,看完热闹的士兵们各自散去。

  朱文正揉揉脸上的淤青疼的龇牙咧嘴,又不想在弟弟们面前丢脸,转过身缓过劲儿来才和三个看热闹的弟弟汇合,“你们不回家,来这儿干什么?”

  沐青笑的眼睛只剩下一条缝,“来看文正哥大显神通。”

  “来看笑话的还差不多。”朱文正笑骂一句,招呼邓愈过来给他介绍家里的兄弟。

  除了最小的要留在家里,其他两个都得上战场,邓愈刚来就被任命为管军总管,没准儿这俩小子就分他手底下去了,现在认识认识没坏处。

  朱文正鼻青脸肿,邓愈脸上没比他好哪儿去,他们较量没有打人不打脸的规矩,只要能打到就哪儿疼往哪儿打。

  沐青看看这个再看看那个,没忍住打了个寒颤,感觉自己的脸也开始疼了,“文正哥,你们要回家上药吗?”

  他以后一定要当个文静的小孩儿,坚决不和同龄人打架。

  “你们回吧,我也得赶紧回去,明天还有正经事情要干,下次有空再切磋。”邓愈活动活动肩膀,摆摆手和他们告别,顺便约好下次有空再打一架。

  他十六岁开始上战场,打元军跟闹着玩似的,这次只是意外,下次一定不会和这个没正经上过战场的家伙打平手。

  朱文正咧嘴笑笑,“行,下次有空再切磋。”

  俩人的眼神对到一起,当场一阵火花带闪电,怎么看怎么像还想再打一架。

  好在今天没时间给他们继续切磋,邓愈带上候在旁边的亲信离开,朱文正也带上小弟们回家,“文青不是在书院念书吗,怎么跑校场来了?”

  沐青撇撇嘴,“哥,我放学很久了。”

  沐英提溜起他弟的书包说道,“他放学的时候正好看到我和文忠哥过来,正好晚上没什么事儿,就带他一起过来了。”

  朱文正戳戳连走路都懒得走的小娃,“先生没让你写大字?”

  小老弟挺直腰杆,“写完啦!”

  像他这样积极向上的小孩肯定不会把作业留到回家再写,有作业先在教室里写完,放学回家就是玩。

  朱文忠煞有其事的摇头,“文正哥你可别问了,你不知道文青的大字写的有多愁人,要不是咱爹这些天忙的不着家,书院里的先生都想去找咱爹说道说道。”

  沐英跟着叹气,“没眼看,实在没眼看。”

  沐青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哼哼唧唧不搭理他们。

  写字要那么好看干什么,能看懂就得了呗。

  他还小,这不正在练习阶段嘛,说的跟他们的字写的多好似的。

  沐英慢吞吞接道,“先生教我的时候的确说过我的字写的不错。”

  朱文忠扬起下巴摇头晃脑,“哥哥我的脑袋瓜聪明的很,通晓经义能诗善歌,写字而已不在话下。”

  朱文正:???

  咋,就他一个文化课拿不出手?

  沐青毫不留情嘲笑出声,“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兄弟几个说说闹闹往回走,好巧不巧遇到他们家老爹匆匆忙忙的身影,这个时候还要出门,也不知道要见谁。

  沐青对外面的情况不太清楚,下意识看向消息最灵通的朱文正,“文正哥,爹干什么去了?”

  朱文正摇头,“不知道,回去问问娘就知道了。”

  沐青拍拍朱文忠的额头,左一扭右一扭从他肩膀上滑下来,两脚沾地后小短腿儿扑腾的飞快,一眨眼就跑没影儿了。

  朱文忠摸摸脑袋,“等文青长大让他去当传令兵,肯定跑的比别的传令兵都快。”

  幸好他们小老弟没听见这话,不然肯定要闹脾气。

  朱元璋傍晚出门不为别的,他心心念念的水军有着落了。

  大概老天都看不过去他之前过的苦日子,如今时来运转,竟是天降水军前来相助。

  没错,水军不是他招揽的,而是对方主动来投。

  来的还是天音提到过的巢湖水军。

  能被天音提到的肯定不会是无名之辈,虽然他没看出来如今巢湖那边的水军有什么了不得,但是天音都提到了,他上点心不会有错。

  占据巢湖一带的水军首领叫赵普胜,是彭和尚彭莹玉的弟子,麾下有俞廷玉父子、廖永安兄弟等悍将,这些人以巢湖为大本营发展壮大,据说麾下有一千多艘战船。

  至正十二年的时候,赵普胜等人配合徐寿辉攻占太平等地,后来徐寿辉和彭和尚被朝廷的兵打散,赵普胜等人便退守巢湖结寨自保,他们那水寨现在估摸着得有两三万人。

  不过徐寿辉的大宋政权现在不太好,连都城都被朝廷给夺回去了,现在还在山里到处跑,赵普胜有难他们也没法帮忙。

  红巾军内部不是一块铁板,彭和尚手底下那么多徒弟,徒弟们之间的恩恩怨怨也够折腾的。

  巢湖不只赵普胜一支红巾军,附近还有一支队伍首领叫左君弼,这个左君弼也是彭和尚的门徒。

  韩山童、刘福通假借“明王出世”掀起起义,彭莹玉宣扬“弥勒下生”来反抗朝廷,彭和尚搞事的时间比韩山童早很多,在韩山童起义之前,他的门徒已经遍布江淮。

  彭莹玉早期的门徒都是“普”字辈儿,据说“普、觉、妙、道”四字是白莲教祖师爷茅子元亲自为信徒定下的“定名之宗”,彭莹玉觉得他这一支是白莲教正宗,所以收了九个“普”字辈儿的徒弟。

  九为数之极普”字辈儿的趟儿。

  左君弼和赵普胜关系非常不好,甚至可以说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他爹曾经是正经的朝廷千户,诰封将军,乃是五品以上的大官,赵普胜刚造反的时候,还是他和他爹一起带兵镇压。

  后来彭莹玉亲自找到他耐心“规劝”,他看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元朝已经无可救药,索性也跟着聚众起义,加入了彭莹玉的红巾军。

  但是赵普胜对以前的事情耿耿于怀,左君弼也不是好欺负的,赵普胜对他没好脸色,他自然不会热脸贴人家冷屁股,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一直都很不好。

  彭莹玉活着的时候可以压制手底下的徒弟,他战死之后手底下的徒弟也直接撕破脸。

  左君弼独据庐州,赵普胜结寨于巢湖,双方分据南北斗的不可开交,赵普胜已经被左君弼挤兑的快活不下去了。

  朱元璋觉得巢湖那边主动派人来找他有点求救的意思,但是对方来使还没见着,他也不确定是什么情况。

  巢湖水军的名声都流传到后世去了,应该不至于被挤兑到连巢湖都待不下去吧?

  老朱心里有点拿不准,总的来说还是好事儿。

  巢湖水军几年前配合徐寿辉打过一次太平,他们之前已经有过一次经验,再打一次肯定比他们这些毫无经验的兵快很多。

  大帅府灯火通明,赵普胜的使臣俞通海肩负重任坐立不安。

  说实话,他是悄悄奉命来和州的,赶路的时候根本不敢让旁人知道他是谁。

  他们的正经老大徐寿辉虽然落魄,但是人还活着,他们这时候投靠淮西红巾军,让正经老大那边的人知道肯定落不着什么好名声。

  唉,要不是被左君弼压的喘不过气儿,他们也想安安生生待在巢湖等正经老大东山再起,奈何左君弼欺人太甚,他们为了活命只能另做打算。

  另一边,沐青从他们家娘亲口中得知朱老爹出去见谁后就开始开动脑筋琢磨怎么让朱老爹知道现在的巢湖水军和历史上那个威震全球的大明水师不是一回事儿。

  他不是说这时候的巢湖水军不行,具体事情具体分析,赵普胜手底下的巢湖水军和被朱老爹接手之后的巢湖水军相比的确不太行。

  爹啊,你可千万不要被忽悠了,小心阴沟里翻船。

  第二天书院放假,沐青本来准备睡到太阳晒屁股再起床。这年头不是星期六星期日休息,而是旬休制,逢十才休息一日,享受个休息日非常不容易。

  但是为了朱老爹不被忽悠到阴沟里翻船,他硬是和平常一样早早就从床上爬了起来。

  朱元璋大早上看到小娃出来还挺惊讶,这小子旬休的时候最爱睡懒觉,今天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文青过来。”朱老爹招呼不太寻常的小娃到跟前来,上上下下打量了好几遍也没看出来哪儿不对劲,“你今天要出去玩?”

  “不出去。”小家伙很不高兴的皱起脸,当了那么多天的小孩儿,他现在和家里人相处已经可以完全不漏破绽,“文忠哥和文英哥说我写字不好看,我要早起练字,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嗨呀,什么破绽不破绽的,他本来就是个小孩儿,放飞自我超快乐哒!

  “呦呵,连‘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都知道,咱家娃可真厉害。”朱元璋挑挑眉,对小娃的远大志向不做评价,“文青啊,爹今天要出远门,这几天不在家,你要好好照顾你娘,记住了吗?”

  马秀英挺着大肚子,不着痕迹的翻了个白眼给他。

  这话给文正、文忠、文英说都行,给自己都照顾不好的小孩儿说是不是有点过分?

  沐青捏紧拳头,煞有其事的应下任务,然后紧张兮兮的看向朱老爹,“爹,你这几天去哪儿啊?”

  看这高兴的连遮掩都遮掩不住的表情,该不会真的单枪匹马去巢湖吧?

  事实证明,他的记性很好,至少在这件事上一点错处都没有。

  朱元璋没指望小娃能听懂太多,其中的弯弯绕绕全部略过,直接说他要去巢湖,“放心,爹办完事儿就回来,肯定赶得上你娘肚子里的娃出来。”

  俞通海已经把巢湖水军的情况介绍的差不多,如今是赵普胜求着他接收,不是他求着赵普胜过来帮忙,他亲自去巢湖已经很给赵普胜面子,见上一面很快就会回来。

  沐青揪住他们家老爹的袖子,一脸郑重的叮嘱道,“爹,外面可危险了,你记得把徐叔、汤叔、大耿叔、小耿叔他们都带上。”

  朱元璋扯扯袖子,扯了两下竟然没扯出来,“咋?你爹我自个儿去还不行?”

  小娃振振有词,“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多带点人没坏处。”

  他不是乌鸦嘴,他是真的在给老爹出主意。

  ——安安七岁在绿林,周瑜九岁去带兵。甘罗十二为丞相,解缙十四入朝门。

  年纪小也能干大事!

  马秀英哭笑不得,“文青昨晚上回来问你干什么去了,我就和他说了巢湖那边的情况,小娃估计就记住了赵普胜走投无路才过来投奔,对那边嫌弃着呢。”

  朱元璋乐的不行,“人家赵普胜手底下有一千多艘船,这都嫌弃的话什么样的才不嫌弃?”

  沐青撇撇嘴,“一千多艘船有什么用,不还是被他们附近的谁谁谁挤兑,他们要是真的厉害才不会被欺负。”

  “行行行,带上你徐叔和小耿叔,再让他们俩点两千兵马在外面接应,这下行了吧?”朱元璋没多想,只是觉得他们家小娃还挺有忧患意识。

  孩子虽然小,但是话说的却有道理,他没和巢湖水军打过交道,不知道赵普胜是真厉害还是假厉害,多做点准备没坏处。

  巢湖到和州没有水路直接相连,赵普胜的战船要到和州只能先进入长江再过来,他也不带兵去巢湖,让徐达带兵去巢湖的入江口接应,免得赵普胜觉得他心怀不轨。

  俞通海还在外面等着,朱元璋没在家多耽搁,先让人去通知徐达和耿再成,然后带上几个亲兵跟俞通海一起去巢湖见赵普胜。

  巢湖水军能不能为他所用俞通海说了不算,得他亲自和赵普胜谈。

  赵普胜知道朱元璋手上没有能用的水军,既然主动派人去和州谈判就不会在这个时候拿乔。

  他麾下有一千多艘战船,还有两万多兵和几万石粮食,只要朱大帅愿意接收,他们从此就是一家人。

  朱元璋大喜过望,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他正愁没有水军渡江,有赵普胜麾下的这些水军战船,他们回去后就可以安排攻打太平路。

  起义军有水军,朝廷也有水军,巢湖附近的水军主帅名蛮子海牙,这人早就盯上了巢湖水军,正愁没机会将那群结寨作乱的反贼剿灭。

  巢湖中的战船刚有动静,蛮子海牙那边就得到了消息,从巢湖入长江只有一条水路,只要他提前派军队进内河埋伏好,那群反贼一个都逃不出去。

  ……

  暴雨倾盆,江中冒雨前行的船队中,朱元璋朱大帅正坐在船舱里怀疑人生。

  他和赵普胜见面后相谈甚欢,也见了赵普胜身边的大将,廖永忠兄弟、俞通海兄弟、赵雍兄弟还有金朝兴等人都是好样的。

  淮西红巾军没有水军,他也不藏着掖着,要水军就是为了打太平打集庆,他要的不是偏安一处,而是图谋整个江南。

  赵普胜、廖永忠等人很给他面子,当即同意带上战船兵马和他前去和州。

  好男儿志在四方,怎能一直龟缩在巢湖不出?

  朱元璋抹了把脸,神情依旧恍惚。

  他怎么也没想到这支被天音提到过的巢湖水军那么拉胯,别说渡江南下攻打太平,他们甚至连内河都冲不出去。

  船队在快到达入江口的时候遭到元军的埋伏,朝廷的船只高大,他们的船在朝廷的船面前相形见绌,几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

  要不是他提前派徐达和耿再成率兵在入江口接应,他们今天都得交代在蛮子海牙手里。

  不是,这就是名传后世的水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