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历史军事>枭臣【完结】>第710章

  宋佳伺候他就寝,听林缚说及董原事,轻叹道:“这是驱狼为虎之策,淮东竖一强敌矣!”

  “虽说诸事要从远处着眼,但形势之下,也不得不行权宜之计;即使是引鸩止渴,有时候也是形势迫之。”林缚说道。

  割地制霸讲究一个时势人地,董原四者皆失——董原又非顽固不化、不识时务之人,既不能割地制霸,封一个将相王侯,也不失为人杰。董原自始至终都没有暴露出过于张扬的野心,所以永兴帝及吴党虽将他调出浙北,但也能容他、在别处重用他。

  董原如今已是兵部右侍郎的高位,这次江宁调他北上,很可能以尚书一级的高官厚爵来安慰他——董原若在淮西再立战功,不是没有入朝拜相的可能性。

  董原是浙西仙霞县籍举子,以地籍分,与吴党能扯上关系;当董原失去割地制霸的机会,不能不说存在他转而投向吴党怀抱的可能。

  此时淮东与吴党联合将董原从浙北逐走,董原一旦投向吴党,进而入朝拜相,很可能就是淮东将来逆取帝权的巨大障碍。

  当前江宁诸公,林缚最忌惮的是岳冷秋,看来将来很有可能还要郑重其事的将董原的名字添加上去。

  不过也管不了那么远,眼下江宁还是先要维持一团和气的局势抗奢灭虏,将形势稳定下来再说。

  高宗庭、孟心史午时即乘船离开昌国,直接驶入钱江前往杭州去找董原。

  在昌国岛,从侍卫及召集来的斥候里,林缚挑选一百八十余人,先期随楚铮北返青州。

  虽说楚铮此行北上,暂时不扯淮东的名号,但林缚自然最终要去领导、控制将来在沂水蒙山之间的抗虏运动,当即就授楚铮指挥参军的武职,将这名份之事先定下来。随楚铮北上,包括之前随楚铮南下的五名扈从,共一百九十二人,分授营、哨、参军事、都卒长等武职,实际给楚铮带了北上的是完整的一旅武官编制。

  命令胡乔中率领淮东水营驻明州府军中仅有两艘小公主级战舰,运送楚铮等人及部分马匹、兵械直接走海路北上到即墨登岸,并紧急从明州府调一万两黄金给楚铮随身携带见机行事。

  潜入沂山落脚,有时候用金银收买的效果不见得比武力强占要差。

  同时随楚铮北上的还有两艘信船,过长山岛之后,就与楚铮所乘的两艘小公主级战舰分道,转向东行,往海东向赵虎、林景中,传达林缚紧急军令。

  这时节海上风暴甚烈,为防止意外,信船都是两艘、两艘的启用。

  卷九 逐鹿 第131章 怨有必因

  董原在内宅得知高宗庭与孟心史同来杭州城,脸色瞬时变得铁青。

  陈西言虽有心要将他从浙北调走,但顾虑杭湖形势,不敢轻易妄动。但淮东将东线战事的责任都担过去,使陈西言无后患之忧,形势就由不得董原了。

  董原也是能隐忍之人,但想到数年来经营浙北的心血就要付之流水,也是气急败坏,将手里茶盏砸了粉碎……

  侍卫守在门外大气不敢出,这些年来跟随董原各地奔波的老家人董浩,一时间也犹豫着不知道要不要进去劝。

  总不能将孟心史、高宗庭丢在偏厅里不理会,但这些年来鲜见老爷克制不住大发脾气,即便是被迫从富阳撤兵时,老爷都没有今日气急败坏的样子,听着门内好一会儿没有动静,心里犹豫着心想:是不是派人去找夫人过来?

  董原走到门口,掸袖整衫,脸色已恢复如常,吩咐左右侍卫:“备宴迎客,”带着老家人董浩往偏厅走去。

  杭州通判王约正站在中庭等候,心里忐忑不安,就怕事情还没有开谈就崩掉。

  虽说董原今非昔比,但驻守杭城的两万精兵是董原的嫡系,旁人指挥不动,董原死赖在杭州城不肯走,江宁那边要怎么处置?

  看到董原一袭青衫走进来,脸色看不出异常,王约心思才稍定一些,迎上来揖礼道:“董大人,孟大人与高先生在厅上等候多时了……”这会儿高宗庭与孟心史也闻声走出来。

  董原作揖笑道:“乍听孟大人与宗庭过来,我恰在内宅卧床小憩,耽搁了些时间,宗庭知道我这坏习惯,想来不会怪罪……”

  “董兄说笑了,”高宗庭笑道,“就是怕打扰你午憩,我与孟大人才直接过来等候,反正坐着也闲聊。”

  即使得淮东支持,但董原的反应仍难预料,孟心史一路行来,心思难安,这时候看到董原笑面如春风所沐,心思稍定,一起进偏厅按主宾次序坐下。

  有了淮东的支持,孟心史就无需再小心试探,开门见山说道:“青州势危,江宁诸公筹谋救计,寝食难安。鲁国公遣使入江宁,言淮西需大将镇守,他才放心将沂南兵马调往北线,以抗胡虏。实际情形,淮西也缺帅臣,刘庭州、肖魁安在涡阳,独木难支。一旦河淮势危,淮北重于东而轻于西,非老成持重之计,皇上与诸公商议,都荐董君……”

  “圣上与诸相器重,董原铭感于心,”董原装模作样朝西北面拱手而行,坐定又问孟心史,“董原报效朝廷,唯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但欲问朝廷如何安排东线战事?”

  “淮东侯欲近日在明州对浙闽叛军再兴战事,迫使奢叛兵马东调,以减轻杭湖、徽南所承受的压力……”孟心史说道。

  “淮东侯与顾青州翁婿交恶,淮东侯当真就坐看青州势危?”董原眯眼而笑,看向高宗庭。

  董原说这些话看似毫无意义,但暗指林缚念私仇而弃翁婿之情,以谓林缚品性低劣、寡恩刻薄——看来董原对淮东怨意犹深,高宗庭心里轻叹,说道:“事有可为不可为,私情之外,仍需以朝廷大局为重。淮东军近年征战不断,兵劳将疲;朝廷有需,仍咬牙调集兵力对会稽用兵,无非也是想朝廷能从其他地方抽出兵马来去援救青州——直接出兵青州是援,让董兄能从浙北防事脱身北上,就不算援青州了?”

  “哈哈,也是,也是,是我拘泥了……”董原仰天大笑,又朝孟心史说道,“既然朝廷与淮东已有定计,董原无不从,诸事应以朝廷大局为要。”

  孟心史倒没有想到董原轻易就范,疑惑的看了高宗庭一眼。

  高宗庭脸色含笑,似非看到孟心史的疑虑。

  董原又非不识时务之人,在淮东日益掌握东线战事的主导权,他已不具备时、势、人、地的优势。

  在当前势态下,董原还妄想拥兵自重,只能加深江宁对他的猜忌,将来怕是逃不脱杀身之祸,实属不智;还不是如此时就对朝廷表示驯服,能得更多的实惠。

  董原又说道:“河淮势急,已不能从容部署。请孟大人即刻派人告之江宁,我想立时前往江宁,晋见圣上,面询机谊;浙北防事,可由孟副使暂代……”董原倒是光棍一个,知道浙北形势已不能争,索性彻底让江宁对他放心。

  “好……”孟心史也觉得意外,不过董原既然愿意将浙北的防务都交给孟义山,他只身前往江宁听候朝廷的安排,麾下兵马暂时都不动,那比什么都好。不过董原这样的守疆帅臣未诏不能入朝,所以要孟心史或董原亲自上书请旨。

  杭州通判王约坐在下首,听董原这么说,倒替他觉得委屈起来,心想他对朝廷如此忠心耿耿,朝廷也不会亏待了他。

  孟心史说道:“董大人欲入朝议边事,可亲自上书……”

  “也行,”董原说道,“那便请孟大人与宗庭稍待。”便让人将笔墨拿来偏厅,当着孟心史、高宗庭的面,写下请旨入朝的折子,派人快马加鞭,送往江宁。

  夜里董原又留孟心史、高宗庭在宅里用宴,宴过后,对孟心史说道:“我与宗庭是多年故交,这些年来聚少离多,思念得紧;今日我要留宗庭在宅子里秉烛夜谈,一叙别情,就怠慢孟大人了……”

  “无怪、无怪……”孟心史没想到事情会这么顺利,心情大好,先告辞由王约陪着去馆驿休息。

  董原在浙北是以浙北制置使兼知杭州,军政权事集于一身。调董原北上镇守淮西,浙北用孟义山代董原主持防事,但朝廷不会给孟义山集权的机会,故而浙北制置使与杭州知府两职事要分开来。

  陈西言是推荐孟心史担任杭州知府的,也难怪孟心史心情大好。

  董原请高宗庭到西阁说话,使人掌好灯,将无关人等遣开,脸色上的神色便转冷,盯着高宗庭,说道:“将我从浙北逐走,于淮东何益?”

  “你心里还是有怨气啊,”高宗庭轻轻叹了一口气,说道,“河淮势危,崩溃在即;守淮,淮东独木难支,除董兄外,无人能临危受命、守住淮西……”

  “这些话骗别人可以,我留你下来,推心置腹,你却拿这些鬼话敷衍我,”董原冷声说道,“难道这些年的故情,抵不上你急于报效新投主子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