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古代言情>木匠逆袭尚书郎>第49章 买树(上)

  离开陈杨医馆, 时昭带着艾叶直接去了西市请匠人。砌院墙的材料上次被堂三叔一家糟蹋了不少,也得补充了一些可能缺乏的材料。

  随后的几日,工匠在院子里砌残缺的院墙, 时昭则在那几天研究着要给陈茂的医馆做一个什么样的药柜。

  此前修葺房舍砍来的树木几乎用完,要做那么大一个药柜,还得购买一些木头。而且做柜子不同于修葺房屋所需的瓦阁,干湿都无所谓,是有所讲究的。

  做柜子自然是要晾干的木头才好,这样做好的柜子才不会干了之后产生裂缝或者变形;但也不能要爆嗮过得木头,木头切割后容易炸裂。家中剩下点木头也都只是半干, 所以时昭还得买些木头, 并且是干的才行。

  回到水城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时昭也摸出一些本地生活的省钱小门路。

  比如荷塘村离县城四五里地, 算来是比较近的了, 导致跟最近镇子麻旺镇的距离比县城更远。

  按照距离远近来看, 县城是最近的购物场所,但也因为是县城,所以物价比镇上是要贵上一些。

  但在荷塘村前往县城的路上, 出了荷塘村山口前面那个平坦的小坝子中,另一座山脚绕过来的一条小路与荷塘村出去的小路交汇处,有个叫木家堡的地方, 那里住了好些人家。

  县城赶集或者附近最近的镇子赶集的时日,那里会成一个木头买卖的集散地。

  不为别的, 只因荷塘村这条村道和旁边那条村道都是通往山里,而水城卖树的多是这两个地方的村民。

  为了提前拦截道货物, 以更优惠的价格拿到货, 做木头生意的贩子经常会在赶集日来木家堡收木头。在那里买木头, 肯定比村民抬到县城里或者镇上再售卖,或者被商人收走再售卖更便宜。

  其实不止木家堡,只要是赶集日,时昭如果想买农家地里生山里长的农作物或者野味,只要敞开大门,在家门口基本都能买得到。

  树木也一样。

  他家门前这条路,一头就是通往大山里,木家堡一多半的木材,也是村民通过他家门前这条道抬出去售卖的。

  所以时昭要想买树,只要把大门打开,见到抬树的山民,问上一句“这木头是不是要卖的”,接下来便可开始做生意了。

  购买木料的渠道有了,接着还要了解价格。所以当下紧要的是先了解木料的价格,再行购买。

  接下来的几日,时昭带着艾叶去木家堡和县城的木材集市,还有周边的镇子去了解木材的价格。

  连续转了四五个集市,花了差不多半个月功夫,时昭基本上了解了水城常用木料的价格。当然,这些价格也可能根据时节和货源情况上下略有波动。

  而在此期间,时宅此前一直迟迟没能砌起来的院墙也早已完工。两家当初因为田地,租户和堂三叔家险些大打出手的事众人皆知,时昭家的围墙重新动工并垒好就收到不少村民的关注。

  大部分人只是私下议论,也有个别好事的,当面来问时昭:“哟,时昭侄儿,你这院墙垒起来了呢。你堂三叔咋没说话?”

  时昭只是但笑不语。心道这堂三叔一家竟然守口如瓶,没将当夜所见宣扬出去?

  想来是当日的场景将他一家子吓坏了。

  这有些出乎他的意料,也不是他想要的结果,却也在情理之中。当日那种杀红眼的场景,还真不是寻常百姓能承受的。堂三叔一家不出去嚼舌头,他也不能掰开人家嘴去说,只能顺其自然了。

  不过他相信,以人的本性,堂三叔一家总会有说出来的一天。有的事,借别人的口说,比自己说,效果好多了。

  掌握了木头市场行情,时昭胸有成竹,终于可以开门购买原料了。

  这日县城赶集,时昭早早地开了大门,在家门前摆了一张书桌,坐在桌前看书。眼睛却时时紧盯着出山赶集的山民。

  看见有卖木头的山民经过就问上一声:“大叔,你这木头卖的吗,什么价?”

  没有的时候就坐在那儿看书,到也不浪费光阴。

  刚开始,路过的村民都会不解地朝他张望。这山里没几个识字的人,更没人这么讲究,时昭在家门前摆张桌子看书的做派就显得特别格格不入。

  直到时昭买成第一根木头,做成第一笔生意之后,路过的人才逐渐明白过来,这时家小子是在这里买树呢。

  摆张桌子在这里看书,也只能说人家毕竟之前是官宦人家,跟他们这些山民还是不一样的。

  卖给时昭第一根木头的山民因为带着孩子、拿着山货还要去县城赶集。时昭觉得他挺不容易,也不太方便,就让他把木料靠在院墙上,等空了自己搬进院子里。

  后面时昭又陆陆续续的买了好几根木材,不着急的都让人搬进院子里,带着孩子或者还要做别的买卖的,时昭就让人把木头靠在院墙上,一会自己搬。

  当然,这生意也不是总成,有时候山民觉得不到心里价位,想着扛到木家堡,甚至县城,或许可以多卖几文钱,挣点力气钱也是不可避免的事。

  时昭在家门前收的木头也不全是干的,有的山民等着钱使,刚砍了生树也拿来卖。只是这样扛着就要多受累,价格也会相对低廉一点。时昭见着木头好,也会买。

  他以后做木匠是要经常跟木头打交道的,而且需要的量肯定不小。自己不急着用,木头买回来放着也能干,买点生木头,价格还会便宜两三文,何乐而不为。

  买树期间他都一直老老实实的坐在桌子旁看书,用早膳还是跟艾叶换着吃。两人都用完早膳,艾叶也搬了个凳子出来,坐在时昭身旁,陪他一起买木头。

  时昭看着坐在自己身旁的艾叶,想起前几日冯二他们离开那会,艾叶想自己教他识字的事。

  把书扣下道:“今日正是个好时间,咱们在这里买树等候的时间,正好可以教你写字,也不浪费这些光阴。去把文房四宝拿来,少爷今儿教你写自己的名字。”

  艾叶听到时昭说要教他认字,还要教他写自己的名字,高兴坏了。赶忙蹦回屋里,从时昭的书房取来文房四宝。

  碾了墨,时昭铺开纸,拿起毛笔,笔尖蘸了点墨汁,在纸上写下“艾叶”两字。然后将笔搁在笔山上,指着自己刚刚写下的一字一字的念道:“艾——叶——,艾——叶——”

  艾叶新奇地跟着时昭念着自己的名字:“艾——叶——,艾——叶——”

  说罢兴奋地道:“少爷,这是我的名字。”

  时昭笑道:“对啊,是你的名字。”

  说话间时昭将毛笔拿起,又蘸了点墨,递给艾叶道:“小叶儿,来,照着字儿试着写一下。”

  艾叶很庄重地接过时昭递过来的毛笔,照着时昭写下的样子,在纸上描着自己的名字。只是他第一次拿笔,实在有点惨不忍睹。

  艾叶沮丧地道:“看少爷写挺简单的,我为什么就是写不出来。”

  他的名字笔画很少,其实很简单的了。

  时昭鼓励他:“你才开始学,这是很正常的。多写几遍就好了。”

  说着时昭拿过毛笔,把“艾叶”两字的拆解笔画按照顺序写好,然后才又把笔递给艾叶:“来,再试试。”

  刚才是他没考虑周到,忘了艾叶是什么基础也没有的。这会把笔画拆解了,艾叶照着写起来虽然还是歪歪扭扭,但起码像个字了。

  两人练字连得有些投入,一时都忘了买木头的事。

  直到一个扛木头的山民路过,见时家院墙上靠着几根木料,很想询问他们是否要收树木。毕竟沿路也不少住在路边的做生意的人家或者自家有需要的,就在路旁收他们需要的物什。

  但山民看到桌旁的两人却在练字,很是投入,也没问路过扛树的山民是否卖树。

  有的山民朝他们张望一下,想不通这两人为何练个字要在大路上来共人观看,只觉得这城里回来的公子哥很多做法跟他们老百姓还是有本质区别的,直接扛着树走了过去。

  也有的山民想到他们是不是要买树,但见两人没有招呼的意思,迟疑了一下也走了。

  只有一个山民扛着一根木头在旁边站了许久都没有离开,经过一番心里挣扎,最终撑着胆子走过来问:“时家小哥,你这木头是收的吗?”

  时昭和艾叶这才停了下来,恍然想起他们在这里的主要目的是买木头的,这会练字练得上瘾,到把正事给忘了。

  时昭看着山民肩上扛着的木头答道:“对,这些木头都是我收的。你的木头要卖吗?”

  那个山民赶忙放下木头回答:“卖,卖的。”

  时昭问他:“你这木头多少钱?”

  那山民道:“五十文。”

  时昭看了下他的木头,比之前五十五文买的都还要好,这人是不懂今天的行情吗。

  那人见时昭不应,以为他嫌贵,狠狠心又道:“时家小哥,最少四十八文,不能再少了。我是没力气,扛不到县城,搬到木家堡也累。你这里近,我就就近卖了算了。家里小孩已经几年没添过衣服了,等着卖了这木头,给他买块布做件衣裳。小双儿家的,不好让他衣不蔽体。”

  时昭这才注意到这个山民的身板的确很瘦小,比普通男人小了一大圈。看起来就是弱不禁风的样子,还没有他扛的木头结实,扛不动也很正常。

  他身边还跟着一个更加瘦小的孩子。身高跟艾叶相差不多,但比艾叶还要瘦小,脸色菜黄,看着就是营养不良的模样。梳着两个丸子头,还没有束发,看来也是不到十五岁的年纪,和艾叶年龄应当也是相仿。

  那小双儿身上穿的也是洗得看不出原来颜色的短小旧衣,还是补了又补的,有的地方补丁都打了几层了。小双儿身后还放着一个大背篓,背着满满一背篓的柴火。

  再看那山民,穿的比孩子的还要破旧。打了几层补丁也罢,有的补丁都已经破了。

  看到时昭看向自己衣衫的破旧处,山民局促道:“家里太穷,让小哥见笑了。”

  时昭却看出这父子俩衣衫虽陋,但却都缝补干净,想来不是因为懒惰才穿得这么破旧。

  不是因为懒,那只能是因为穷。时昭看得心里连连叹惋,是什么样的家境,连打补丁的不了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