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萧索, 红叶飘飞。曲径通幽所至的庭院,琴声肃穆低悠,若撞磬钟之庄重,渐渐又恍可闻见青云白鹿, 露滴新叶,温厚而含灵动,静水却藏深流。君子素冠月牙袍, 翠玉指尖一捻一抚,珠玉落盘之声便由七弦而泻,恰似清泉淌入人心。袅袅的椒兰香自一旁的香炉氤氲而散,朦胧着如玉的面容。

  曲可达意, 似是在穆然深思, 似是在怡然高望,最终又皆化为起音时的静穆、安详,泛音结, 一曲终了。

  玉手自琴弦收回, 荀彧抬眸侧望,正对上青衫人的墨眸,浅笑颔首, 眸中多了丝丝柔和。青衫人也不由跟着弯了眉眼:

  “世人皆道那江东周郎琴艺高超,闻之曲可余音绕梁三日之久。而在嘉看来, 文若的琴声, 遏云绕梁, 丝毫未有一份逊色。”

  “抚琴习乐是为探先贤之意, 察万物大道,本无分高下的。”听着郭嘉的称赞,荀彧只是轻摇摇头,话语间似是不认同郭嘉所想,语气中却无批评之意,只是温声柔和道。抬眸又见郭嘉身前案上糕点吃的差不多了,便唤来仆人,又为郭嘉端上来一盘。

  相伴为友多年,荀彧自是知道郭嘉十分嗜甜,故而一早刚得知郭嘉要来荀府,便吩咐了府中的厨房备上郭嘉爱吃的几类吃食。当然,荀彧不是曹操,不会因为郭嘉身体看似好了些便纵着郭嘉饮酒的,所以便以今年新晒得茶叶所泡的茗茶代之,沸水滚茶,清香四溢。

  甜的厉害的糕点配着清淡的茶水在口齿间化开,待一块糕点咽下,郭嘉这才道:“嘉明明说的是实话。这首《文王操》,由文若来弹,纵使是嘉这不怎么通音律之人,也可窥见一二昔日文王之德,若非是文若琴艺过人,那便是——”

  他微勾起唇角,望着荀彧眨眨眼,多了几分佻色:“那便是抚琴之人的君子之态,让闻琴者可仅凭双目,便可见到先贤之风,当真是‘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真是越说越没边了。”荀彧无奈笑叹了句,不见责怪,反而有淡淡宠溺,“正好,今日奉孝你既然来了,便来抚一曲,让彧听听你在‘乐’术上的长进。”

  “文若……”郭嘉瞬间垮了脸,“你明知嘉音律不佳,学了这么多年也只会点皮毛。况且你这琴做工材质皆是世间极品,你让嘉弹,岂不损了这琴?”

  然而,说的再有理,荀彧微微一皱眉头,郭嘉还是只能不情不愿的放下吃食走到琴边。

  “先净手。”见郭嘉这就要开始抚琴,荀彧提醒道。

  于是郭嘉又只得听话的去净了手,待荀彧又将香炉中的香换了一遍后,才微叹口气,指尖触至七弦。

  断断续续的琴声响了起来。郭嘉之前说的话没有一丝水分,他的确琴艺不佳,学了这么多年也只会了几首曲子,还皆都仅是勉勉强强能弹下来的那种。若是名家听了怕是刚开始就要喊停,也只有荀彧,双眸闭合,神情似还听的认真。不过,再是认真,也改变不了郭嘉令人蹙眉的琴技,又是错了一音,郭嘉只能讪讪的收回手。

  “你五年前的琴艺都不会如此。”听到琴声听了,荀彧缓缓睁开眼,目光落在郭嘉身上,“奉孝,你有心事。今日你来找彧,不仅是为了听曲而来。”

  郭嘉轻抿了下唇,而后耸了耸肩,轻松道:“的确,不过也不是什么大事,只是对于那刘备,嘉那日见文若对他那么客气,却未想到——”

  “未想到,彧向主公的进言,是杀了他?”

  “的确,毕竟那刘备也算是汉室宗亲,嘉以为文若会建言主公重用他来辅佐圣上呢。”

  “圣上年幼,需要的是肱骨之臣,而非奸邪之徒,否则只会受其蛊惑。”

  荀彧的声音平静若秋水。他端起白玉的茶杯,轻抿一口,语气一如既往的温和,所说出的话却让任何一人听了,就觉得心中胆寒:

  “至于,汉室宗亲,当年平七王之乱,死的,同样也是皆是汉室宗亲。

  有不臣之心意欲乱社稷之人,皆当伏诛。”

  轻飘飘的一句话,便定了生死。

  郭嘉望着荀彧眸中深处所含的杀意,不由笑了。

  世人皆道荀令君温润如玉,气质若兰,待人谦和有礼为众人敬仰,然而,若仅仅是如此,哪里会选择投奔曹操,又哪里能在这暗潮汹涌的许都坐得稳尚书台。

  君子含光隐芒,在外表之下,所隐藏的是不输于任何人的魄力与锋刃。

  然而,这锋刃面对敌人,自然是好,就怕那所谓的“伏诛不臣之心之人”,有朝一日,反而会……

  “文若,在你眼中何为‘汉室’?”心头一动,郭嘉开口问道。

  荀彧微微垂眸。他不解郭嘉为何问此,但显然这个问题在他心中早就有了答案:

  “‘汉室’存于天下万民之心,只要天下仍有一人念汉室之德,汉室便未亡。”

  明明荀彧是要杀了刘备,可对于这个问题,他们的回答,竟然近乎如出一辙。

  “好了,此事彧解释完了,奉孝可以与彧谈谈你心中潜藏之事吗?”

  郭嘉一愣,但马上就嬉笑道:“文若若,你这是什么意思,嘉就仅是疑惑此事,所以刚刚抚琴才心不在焉而已。”

  “奉孝。”

  轻唤了人一声,荀彧放下茶杯,淡淡望过去,四目相对,郭嘉一时语塞,竟是再也无法掩饰下去。

  “文若,若是有一日,嘉做了些恶事,你会怪嘉吗?”

  “嗯,是何事?”荀彧微微皱眉,想了想又问道“与后日出征徐州有关?”

  郭嘉点点头,又摇摇头,末了苦笑了下轻声道:“文若很快就会知道了。无论他人如何评价,哪怕为天下人所恶,嘉也会做这件事,并绝不后悔。但是,文若,嘉不惧天下流言,但若是连文若你也厌了嘉,嘉应该会,有些伤心吧。”

  相识多年,郭嘉在荀彧眼中一直都是意气风发又逍遥自在,从未似眼前这般,言语间竟是满满的不安与小心翼翼。柳眉蹙起又平下,荀彧开口道:

  “奉孝,你可还记得当年与你对弈欲收你为徒的水镜先生?”

  “司马……徽?”

  “没错。”荀彧颔首,“其实,那日奉孝婉拒了水镜先生后,水镜先生曾与彧交谈过,虽然措辞委婉,但言语间是在告诉彧,千万不可让奉孝你出仕,否则定会为祸苍生。”

  “那当时文若你……”

  “因为彧并不认同水镜先生的话。”荀彧道,“的确,奉孝你那时就棋风犀利,为了最后的胜利,毫不犹豫便皆舍作了弃子。但那又如何?

  下棋,有肯稳打稳扎之人,便也会有剑走偏锋之人。况且是谋天下之事?彧从来没有天真的以为,要平定这天下,仅用王道而无霸道,就可以做到。”

  也不知荀彧知不知道,他清冷的声音所包含的每个字都烙在了郭嘉的心头,让郭嘉竟一时觉得喉咙有些发痛。荀彧只是见郭嘉仍是默声不语,便站起身缓步走到郭嘉身旁,像小时还在颍川之时轻轻揉揉郭嘉冠早已松了的头:

  “牺牲本就不可避免,奉孝你不必担心彧如何想,彧和你本就是一样的。”

  牺牲不可避免,但若是这次的牺牲,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呢。若是这次的牺牲,不为天下苍生,只为抢到那博弈间的一点时间呢……

  郭嘉想问,却又不想问。话最终哽在了喉咙里。闻着人身上淡淡的兰香,郭嘉轻叹了口气,心渐渐也平静下来。

  他抬手握住荀彧的手,向人绽放了一个比往日还要灿烂的笑容:

  “文若,嘉明白了。”

  .

  秋季,万物枯寂,麦粮成熟,正是个主杀伐的季节。

  攻打徐州的军队在接受完圣上的旨意后便浩浩荡荡的踏上了征途。此次讨伐吕布,文臣武将都带的是往常之人,曹操带曹丕曹彰随军也是自讨伐袁术起便成了常事,唯一不同的就是多了刘关张兄弟三人与另一人。

  于刘关张三人而言,他们初来乍到,也没有和谁相熟,在队里三人似乎是独立于行军队列之外一样。不过,面对这种情景,刘备神色却从未有过分毫改变,可见其心思之深。

  至于这另一人——

  “奉孝,此次攻打徐州,孔先生竟真来随军了。”荀攸骑着马慢悠悠的跟着队列,望着那骑着匹白马,正襟威严的孔融,小声与身旁的郭嘉闲聊道。

  “大概是孔先生在许都呆久了,腻了闷了,随军出来透透气吧。”郭嘉耸耸肩道。

  荀攸无语轻瞟人一眼。旁人不知孔融为何随军,郭嘉应当是最清楚的才对。

  正是那日商讨出兵之策时,孔融起身说了中规中矩的话,郭嘉便开口明里暗里的嘲讽孔融“不识五谷”“仅会纸上谈兵”“缩于许都安享清闲”。虽然郭嘉损人时一句脏话都不会带,但偏偏能让人气的跳脚,也亏的孔融是大儒名士,守得住风度,并没有当场失态,但也立刻奏请随军,来用事实证明郭嘉所言皆是胡说八道。

  “孔先生是你激将法激出来的。”荀攸肯定道,“但你激他出来做什么?你是知道的,主公与孔先生关系并不好,这一路下来,难免又有什么事。”

  就怕没有什么事呢。

  郭嘉暗想道。又见荀攸仍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立马笑道:“嘉真的是随口一说,哪里知道孔先生气性这么大,嘉也很后悔啊。”

  荀攸见人是打算糊弄到底了,便也只能无奈,轻叹口气,认了人明显是谎言的说辞。

  “对了,那日你和小叔在荀府聊了些什么,这次出征前,小叔千叮咛万嘱咐攸要多留心于你,照顾好你。”

  “文若与嘉素是亲厚,自然是回回出征都惦念着嘉啊。”郭嘉笑得一脸得意,又望着荀攸揶揄道,“怎么,公达是嫉妒文若只关心惦念嘉,而不关心你?”

  “是啊。”哪里想到,荀攸与郭嘉交识久了,脸皮也逐渐往厚比城墙的方向发展,“没办法,在小叔眼中,奉孝你总是闯祸,自然需要他人留心;而攸倒是让他放心,却反而得不来小叔的惦念。”

  “你这好像说的你肯忍心让文若再多费神担心你一样?”

  “玩笑话,玩笑话而已,奉孝莫要当真。”荀攸笑着摆摆手。待玩笑开够了,他侧转过头,敛了神色正经道,

  “小叔也好,攸也好,都是把奉孝你当作此生知己。

  所以,无论如何,万万保重好自己。”

  人语气间陡然的沉重让郭嘉一愣,半响后,他耸耸肩道:

  “知道啦,嘉这么怕死的人当然会保重好自己啊。你们这对儿叔侄还是先去互相相亲相爱去

  吧。”

  “那,借奉孝吉言了。”顷刻间,荀攸又恢复了声音中的笑意与调侃。正好,似乎前方曹操唤他,他便停了闲聊,策马前去。

  结果,荀攸刚走,郭嘉的马旁又驾马来了一人。

  “你们这一个个的,是要做什么?流水阵?”见贾诩策马来到自己身旁,似也要与自己交谈,郭嘉不由哀嚎了一声,“嘉困得厉害,你们若是无聊,就去看看这乡野的花花草草啊。”

  贾诩望着郭嘉神色间完全不似作假的困意,表情未变。只是待郭嘉打了个呵气后,突然出声,吐出两字:

  “彭城。”

  郭嘉神色未变,依贾诩的洞察力,猜到是正常的。他仅是轻笑道:

  “是啊,彭城。怎么,你这老狐狸想掺和?”

  意料之中,贾诩摇摇头:“诩这把年纪了,实在是有心无力。”

  郭嘉瞟了一眼贾诩那违逆岁月时光的容颜,瘪瘪嘴,顿时更不想理他了。

  “看来,奉孝你已经慢慢意识到什么了,在宛城一役以后。”突然,贾诩又开口道。

  “嗯?”

  郭嘉一愣,然后瞬间却隐隐意识到贾诩要说什么。结果等他想再问时,贾诩已经退回到了他原来的位置。

  “啧,老狐狸。”

  略带不爽的轻骂了句,一心困意被人这么一搅彻底消失不见,脑海中止不住的想着些事情。正当有些烦躁时,突听道前方人远远高声唤道:

  “奉孝,来!”

  抬头一瞬,目光就全然被人腥红色的披风所夺取。有些烦乱的心瞬间平静下来,接着似乎仅因人的这一唤便微微悸动。然而,在理清之前,身体早已因为多年的习惯做出了反应。

  郭嘉对着人的凤眸,回以一个灿烂而轻松的笑容,轻拍下马,立刻便加快了马速,来到曹操身侧。

  ※※※※※※※※※※※※※※※※※※※※

  注:之前听到一种特别好的形容,那就是荀彧于郭嘉而言,是那个郭嘉可以忘掉在曹操面前的懂事与自信,而像面对多年好友一样坦叙心声之人。所以荀彧对于郭嘉而言,大概是和曹操于郭嘉而言完全的一种不同,但都珍惜万分,愿意以命相护。所以郭嘉可以不在乎所有人的话,却不会不在乎曹操如何看他,不会不在乎荀彧如何看他。

  毕竟荀彧可是大众男神一样的存在啊!

  当然,如果非要选择一人……这得看那篇文的主cp是什么嘛~后宫起火曹总反正也早就习惯了~

  当然这篇文是曹郭~文若若那里大侄子正在思考如何作点死来争宠【什么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