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穿越重生>大清第一卷王>第114章 番外四

  京城六月,太阳高悬,天空万里无云。早起还精神奕奕的花木,到了中午终于挺不住,蔫答答的。

  平时不知疲惫的鸣蝉,在烈日灼灼下,声音都嘶哑了许多,有气无力叫唤几声。

  澹宁居内摆放了冰鉴,缓缓吐着凉气。朝臣们穿着根据四季天气改动后的薄朝服,因着激烈的争论,还是热得汗流浃背,面红耳赤。

  齐佑坐在上首,淡然看着满屋的朝臣。在目光短暂相对之后,原本还唾沫横飞,滔滔不绝的隆科多,像是突然被掐住脖子的呆头鹅。声音卡在嗓子里,发出奇怪,似嗷又似咻的一声。

  “皇上,请恕臣太过急躁,失了规矩。”隆科多回过神,赶紧赔罪。

  齐佑正式登基后,下的第一道皇令就是:朝臣们可以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意见与看法。但不许无的放矢乱攻击,对于每一项政令,若是反驳,必须逐一指出政令的不妥之处,拿出相应的修改意见。

  一事一议,所有的争论,必须与事件本身有关。禁止转移话题,问甲答乙。

  禁止脱离事情的事实,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无法论证的观点来回答问题,严令用夸张的谬论提出类比。

  齐佑对朝臣们议事的风格有深刻体会,饶是脾气再好,都快被气笑了。

  比如他们抛出最频繁的说法就是:抛开事实不谈,此事或者某人,还是有可取之处,不能一概而论。

  问天气答四季,问四季扯回天气。

  简直是一派胡言,浪费精力。

  此令一出,朝议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今日的朝议是,撤销理事厅,旗汉同律。

  此项决议一出,朝野震动,气氛空前热烈,让他们连规矩都不顾了。

  事情的起因很小,不过是京城里的一个汉人平民百姓,与镶红旗的旗人起了口舌之争,你一言我一语,最后打了起来。

  双方都受了一定程度的伤,旗人向来霸道,就将汉人告上了衙门。理事厅接过了此案,判了汉人除赔偿药钱之外,还杖责了汉人十大板子。

  这一打,汉人当场没了半条命,回去后没两天就没了。汉人妻子也是个泼辣大胆的,她叫上娘家兄弟拉着尸首,特意从理事厅衙门前饶了圈后,将尸首拉到旗人家门前摆着,哭闹着让对方偿命。

  这一闹,就成了旗汉之争。

  齐佑很快得知了此事,责令刑部与大理寺,加上都察院一并前去严查。

  此案本简单,结果很快摆上了齐佑的御案。他看过之后,照着律令,理事厅并未错判冤判。

  齐佑当然知道错误的源头在何处,花了一天的功夫,将这些年满汉联姻情况做了大致的统计之后,直接召集群臣修改大清律。

  撤销理事厅,按理来说,跳得最高的当属他们。不过,齐佑在计划中,将他们做了妥善安置。此次除了改律令,齐佑打算将冗余的衙门或者裁掉,或合并,成立新的衙门。

  按照大清现在的机构,各种案件由都察院与步军统领衙门,通政使,理藩院四个衙门负责,再加上刑部与大理寺复核。职权混乱不明,效率低下。

  齐佑将几个衙门分开,如后世那般,办案,检察,以及审理机分开,各司其职。

  像是理藩院这般专管边疆等部落事务案件的,撤销其办案职能,只管各个部落的礼仪,民俗等事务。

  大清上下的所有部落,全部沿用大清律,禁止部落的规矩,凌驾于大清律之上。汉官当然是极力支持旗汉同律。哪怕是平时再明哲保身的汉官,这次都站了出来,立挺朝廷的改动。

  旗人官员中,有部分保持中立,有极少几人支持,最多的还是反对。

  无论他们支持或者反对,都是基于立场与身份。齐佑能理解,但依然很遗憾。

  别说他们无一人顾全长远大局,单从眼下局面去思考的都少之又少。

  旗人的人口,占比不到总人口的百分之五。汉人真要反,哪怕旗人有武器,人口差距太大,他们绝对不是对手。

  旗人当然乐于做人上人,自降身份,搁谁都会不满。

  对于旗人表示支持的那部分官员,齐佑也清楚他们的想法。

  这些年来,齐佑提高了汉人兵丁比例,释放了一部分旗丁。

  旗兵不再是终身制,服役到一定年限之后,除非能靠着考核当上军官,其他的都解甲归田,退役回家。

  朝廷户部有银子,齐佑每年都有用于军需计划的开支,这笔银子专款专用,全部用于军队。

  退役回家的兵,有两种选择。朝廷安排了他们一分部转岗,去当番役捕快,或者新成立的灭火衙门去任职。另外没差使的一部分,则有一笔补偿银子。若是有伤残者,额外享受特殊伤残补贴。

  汉人兵丁亦一样,与旗人兵丁享受同样的待遇。

  旗丁不用冒着生命危险上战场打仗,同样能过上安稳过日子。支持的旗人官员,也是看到了这点。

  任何政策,肯定不会令所有人都满意。旗丁失去了铁饭碗,当时也引来了他们抱怨,但所占比例极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能平稳军改,与朝廷放开了旗人做买卖有关。旗人家中本有分到的田产,拿了补偿金,能回家种田,或者做些小买卖,日子总能过下去。

  隆科多这种老牌勋贵,是最不愿意见到改革之人。齐佑当政之后,他们处处受限制,早就心生不满了。

  他因着太激动,一下忘记了朝议的规矩。他眼神接触到齐佑,头皮瞬间一紧,那股子激动与不满,嗖地没了踪影。

  齐佑可不比先帝康熙,他监国多年,登基后更是励精图治,朝廷上下幡然一新,政令通畅,吏治清明。

  朝廷允许朝臣与百姓畅所欲言,无需担心会因言获罪。但若是违律者,严格按律处置。可不像先帝时期那样,律令只是摆设,随便罚银或训斥几句就了事。

  齐佑的帝王威严,深不可测。但最令朝臣官员心怵的还是,日渐完善,并且彻底得到执行的律法。

  除了看不见摸不着,为人为官的道德之外,律法才是戴在他们头上的紧箍咒。

  反对的官员,吵了半天,没说出个所以然来。他们总不能当着汉人官员的面,直言他们想高人一等。

  按照先帝时期那般,拿旗人上战场打仗,守护江山为由,这个借口如今也不成立。

  早在齐佑下令收复西疆,举大兵攻打策妄阿拉布坦,以及攻打贵州云南等地土司时,旗汉的兵已经各占了一半。

  西疆收复,云贵等地平安后,镇守当地的兵丁除了汉兵,还加上了苗土等部落的兵。如今旗兵在军营中的占比,只有以前的七成左右。

  眼下一时出不了结果,齐佑也想等他们冷静下来,再听听他们用过脑子后,真实可靠的意见。下令退朝,着令各人回去仔细商议,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老四不动声色看着朝臣们的争论,心里着实惊讶不已。

  齐佑登基之后,南书房几乎空置。老四当时也不理解,在他的想法里,只有南书房远远不够,应当扩大,加强集权。

  偏偏,齐佑不但没有加强皇权,还主动放权,让皇权处处受限制。

  可齐佑登基已经五年,大清上下真正海晏河清,朝政平稳。

  老四迷惘不已,一边是他坚持自己的想法,一边是摆在眼前的事实。

  以前出任何一项政令时,齐佑都会先与大学士以及重臣们商议。这次他却是闪电宣布,老四怀疑他早就打算要旗汉同律。

  作为旗人,老四心底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当然还是愿意旗人高人一等。作为觉罗氏,老四又不敢确定了。

  元朝的结局,已经是最有力的佐证。

  老四深知齐佑的做事风格,直言不讳问道:“皇上,我有件事不明白,皇上可是坚决要旗汉同律,撤销理事厅了?”

  无论旗汉,官员在齐佑面前,一律称臣,不再自称奴才。

  老四如今管着户部,算是朝臣,不用自称奴才。

  再加上兄弟这层身份,齐佑让他们私底下自称“我”即可。

  齐佑没有隐瞒,他当即承认了,清楚解释了当今旗汉的人口占比:“任何一个开明包容的朝代,都不该将百姓划分高低贵贱。”

  老四沉吟了下,还是据实说道:“大清进关时,旗人的人口更少,汉人依旧不敢反抗。”

  齐佑笑了起来,说道:“大清的威胁,从来不是汉人,而是其他国家。外面的发展迅速,从几大关口进来的商船,从西洋传来的各种讯息,便可清楚得知。以前的旗兵压着汉人不敢反抗,久而久之,汉人不是真心臣服,而是变得麻木。”

  西洋各国打来打去,如今的英吉利发展势头越来越越越猛,前往大清的商船逐渐增多。老四管户部,对西洋,东瀛等国的发展,比其他官员更加了解,听得频频点头。

  齐佑肃然道:“什么最可怕,麻木僵化最可怕。那样的大清,如同失去活力的死水。朝廷江山是稳了,这种模样的稳固,有何意义呢?我想要的,是具有活力,具有血性的江山。他们才是对外敌,最强有力的震慑。”

  老四愣了楞,很快就心悦诚服,说道:“倒是我眼皮子浅,未曾看得更远些。只是皇上,此次好些旗人官员都反对,想要改,着实难呐!”

  齐佑微笑,老神在在说道:“不怕,他们回去之后,总得顾虑些亲朋们的脸面,不能得罪狠了。”

  自从放开旗汉通婚以后,旗人与汉人频频联姻,谁家中没个汉人亲家。要坚持反对,也得考虑下家中夫人、儿媳妇,或者女儿们的想法。

  以前女人们都在后宅,在家中说不上话。从荷叶她们这批姑娘开始做事以来,加上格格们都在学堂读书,女人能出来做事,日渐变得厉害。

  光老四知道的,好几个叫得最大声反对的旗人官员,在家里可是夫人说了算。

  老四将此事放在了一边,考虑再三,还是问了积压在心底许久的问题:“皇上,当初为何您不保留南书房?”

  齐佑沉默了会,怅然,自嘲闪过,最终淡淡说道:“权利与欲望,是一把双刃剑。人一旦尝到了无上权利的甜头,就很难再放下。与之滋生的,是膨胀,昏瞎昏庸。我是人,绝不敢称自己能抵挡得住诱惑。撤销南书房,是为了提醒与限制自己,也是为了警醒后人。”

  老四心里的滋味,顿时复杂至极。动容,又佩服。

  面对着天底下最大的诱惑,嘴上说放弃容易,做起来却太难太难。为了那把龙椅,他们兄弟曾经私底下斗死斗活。

  老四想起齐佑在登基大典上,说过几句让所有人疑惑不解的话:“朕是君主,又不是君主。我只是在为你们,为大清天下服务。”

  时至今日,老四终于彻底理解,齐佑当时话中的含义。

  齐佑成了最后的赢家,却没有变成真正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