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穿越重生>穿越之秦洲的异世生活>第6章 盖房

  第二天。

  秦家人早早的就起来了,等到他们吃完早饭。来帮忙盖房子的人陆续也来了。

  这段时间的天气热得很,因此干活的话大家都趁早,早上比较凉爽。来帮忙的人都是干活的好手,来了就开始热火朝天的干了起来。

  村里人的院子都大,尽管要盖新房了,旧房子也不用拆,直接在旧房子旁边再盖就行,有了新房子,旧房子还能放杂物,柴火什么的。

  大坎村所属的源省的冬天是很冷的,家家户户都要囤够一冬天所使用的木柴。

  冬天又时不时的下雪,为防止木柴被打湿,家家户户都会辟出一个房间当柴房。

  王金花和孙梅早早就开始做饭了,厨房时不时的传出一阵香气,让不少人都无心干活了。

  “大家吃饭了。”

  终于到了吃饭的时候,王金花端出一个大盆,盆里面放着大片的猪肉,还有土豆和豆角乱炖在一起。除了乱炖,还炒了不少自家种的菜,糙粮窝窝。

  秦大川的堂兄秦大山也就是下坎村的村长,一看这菜就笑了。

  “没少下血本啊,放了这么些肉。”

  王金花也笑“大家来帮忙,总得让大家吃好。”看着肉不少,其实总共也就十来片,每个人差不多也就能分一片。

  “你这要是日日都是这样,以后谁家盖房子都要照你这么做菜,都是一个村子的,谁比谁差?”

  村长的话一出,其他人顿时就惊醒了。是啊,在别人家帮忙,自然是希望吃好点,轮到自己家的时候当然想少花点。

  这老秦家的这么舍得用料,等到自家盖房的时候,是不也得按这标准来。谁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

  “是啊,秦嫂子。都是一个村里的,这么客气,邻里间帮帮忙不是应该的吗。”

  “是啊是啊。”

  王金花自然是知道村长是为了自家好。她笑着说道,“大家说的在理,但这第一天,总要有个好兆头,吃点好的。明天可就没这么多肉了。”

  “今天吃了就满足啦,除了地主老爷官老爷谁能天天吃上肉。”

  “说的是,哈哈哈。”

  大部分的人对于自己分到的肉片都舍不得吃,趁着正午歇息的时候给孩子媳妇带回去了。

  果然 第二天就没那么多肉了,但还是能找到些小肉丁的,大家已经很满足了。

  村里人盖房主要讲求实用和结实,因此房子盖的很快,一个多月,三间青砖大瓦房就建成了。

  看着眼前气派的房子,秦大川和王金花老泪纵横,没想到他们有生之年居然能住上砖瓦房。

  秦洲看着大家激动的样子,心里想道:不管什么时候的人,对房子都是极为看重的。就连他自己,亲手参与,亲眼看着房子一点点完整,心里也有些激动。

  新房子虽然已经完成了,但还不能住人。屋里的炕才盘起来,还得干几天,房子也有点潮湿,还得通几天风,去去湿。

  没过几天,就该秋收了。远远望去,地里一片金灿灿的,看着就让人高兴。

  处在北方,种的粮食自然也就是比较耐干旱的,大都是粟米,小麦,土豆之类的。

  土豆在地里多埋一段时间也没什么,粟米和小麦可得快点收回来,小麦熟了不割的话,被太阳一晒就会掉落下来。况且还得防着雨,被雨浇了的话又会发芽。

  怕粮食被糟蹋了,人们都风风火火的开始抢收了。这时候,无论大人小孩,全家都出动了,就连最懒的懒汉也也要用尽全力干活,这可是关乎一家子性命的口粮。

  秦家共有十三亩地,粟米和小麦各种五亩,土豆三亩。家里人又多,又都能干,除了秦大川和秦江秦洲兄弟俩,王金花和孙梅也是干活的一把好手,三四天就把小麦和粟米全收完了。

  这个时候的农作物亩产是真的很低,一亩小麦也才能磨出一百五十来斤面粉,粟米的产量也不高,也是一百来斤。产量那么高的土豆,现在亩产也才五百斤。

  所幸现在的大懿朝国富民强,对农民的税率也宽松了很多,采取一十税一的税率。

  通俗来讲就是征收土地总产量的十分之一,这样的税收让农民的日子好过了不少。

  这段时间老天爷也很给面子,每天都晴空万里的。尽管又热又累,大家的心里还是充满了干劲。

  晒粮食的时候也不能等全收回来再晒,地方不够,又怕天气有变。从第一天秋收开始,王金花就把收回来的东西平铺到院子里晒,让秦河看着,这样也晒得快一点。

  晒干后还有的忙,粟米要脱壳,麦子晒完还得把其中的灰土和小石子筛干净,还得润一下,然后再静放,最后再磨成面粉。

  林景家的地也不算少,加起来也有六七亩。但是家里人少,林景也不像其他人那样能干,甚至还没他娘能干,家里晒着的粮食也不能不管,林志学和周薇干脆就让他在家看着粮食,下雨的话就把粮食搬到屋子里。

  干活的人少,进度自然也就慢。别人家都快收完了,林家才堪堪收了一半。

  干完了自家的,秦洲主动来林景家帮忙。进度自然就比以前快了不少,秦洲来帮了两天忙,林家总算是把东西收完了。

  最后一批粮食也带回了家,林家老两口终于放下心了。

  林志学对秦洲很是感激,“秦洲啊,多亏了有你帮忙。”

  “是啊是啊,别走了,就留下来吃饭。”说完,生怕秦洲拒绝似的,周薇就往厨房去。

  “成,那林叔我就不客气了。”

  “跟叔还客气什么,不是你来帮忙,我和你婶还得好几天。”

  林志学和周薇并不是土生土长的下坎村人。两人是二十年前搬来的,据说是家里遭了灾,没办法才背井离乡到了这里。

  林志学又是个识字的,村里就没几个识字的,对读书人比较尊敬。因此,林家也顺利的在下坎村安了家。

  虽然村里人对他们也不排斥,但到底是势单力薄。这不,到了这时候劣势就看出来了,如果是一个族的亲戚,总会有人或多或少的来帮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