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古代言情>陈祖基>第39章

  那商玉琪受了毒箭后,一直昏迷不醒,在三位大师治疔下,毒性已解,人也已苏醒过来。

  他见解骊珠父女进厅来到他身前,不禁泪水簌簌地鸣咽着说:"岳父,骊珠,我、我对不起你、你们……"

  解骊珠爱恨交加地抽泣不止,解承忠捏着商玉琪的手劝慰说:"好好养伤,别胡思乱想。

  "

  林霄汉负疚地说:"孩子,你是敦厚人,是我这当叔父的对不起你呀!""什么你对不起他、他对不起你的,你就不想想对不起我!"南天怪叟上官彤舞着双手嚷唤。"我那一竹桶的酒哇菜呀全为大伙儿倒进那根喷毒焰的空心木桩里去了,想吃想喝,没啦!

  闹到了大半夜过后,也没给大伙儿弄点儿润肠填肚的东西,还说什么对得起对不起的。嘿,废话!"

  "是,是,上官老英雄说得不错,恕林某疏忽,招待不周。"林霄汉连忙陪不是,随即传令在聚义正厅摆宴,然后向四方行一揖礼说:"诸位前辈师尊,诸位英雄义士,请到正厅用宴吧!"

  上官彤哈哈大笑:"嘻嘻,要不是我这厚脸皮老头儿讨吃,哪来此口福?诸位都沾了我的光啦!哈哈!去吧!去吧!"

  众人正互相招呼着往正厅走去,突然有两人气喘吁吁地急匆匆赶来,嚷着说:"山下被元兵围住了,新建总兵耶律先德正带着大队人马在攻山!"来禀报的两人,是朱崇义和邢燕飞。他们两人在窗外商量了一阵,回到内室,见商玉琪已取剑脱身逃走,也就不再去追寻,决定双双离开上天峰这是非之地,去另闯门路。他们摸黑下了山,才发现元兵已经把上天峰团团围住。原来是范一宽把元宵节在上天峰比武的事密报了新建府总兵衙门,说聚合者大部为反抗元廷的复宋"余孽",叫耶律先德总兵即派重兵进剿,以图一网打尽。

  "好哇,贼总兵,我正待找他算账,他倒送上门来了。"林霄汉听了禀报,立即显示了寨主威风。"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上天峰的弟兄们,先跟我去打头阵!"解承忠张手阻住林霄汉说!"鞑子兵多将广,又有火炮助阵,不可鲁莽迎战,以免吃亏。

  "

  "爹,解伯父说的话没错,我看见元兵确实运来了攻山的火炮,咱们应该避其锋芒。"叫爹的,原来是林冠航。他原说定为避嫌不来上天峰,但他总是林霄汉的爱子,对父亲,他是敬爱的,他耐不住还是赶了来,因来迟了一天,赶到时已是元宵夜,他一走近上天峰,不觉大惊,原来元兵已把上天峰团团围困个水泄不通,并有许多火炮瞄向各条通道,于是,他就急速利用上天峰的秘密通道钻进了蝙蝠洞,和守洞的穿山甲梁奎、金眼壁虎朱斌一碰面,即相告了情况,于是三人就急忙赶来禀报了。

  "爹,我说咱们不妨从蝙蝠洞悄悄潜走,让鞑子兵来攻这无人的空山吧!""唔,有秘密通道,是该溜溜。"上官彤捻着他的两小撮胡子说,"不过,这马上就要摆上来的酒筵,总得尝一尝嘛!"

  林霄汉深知这个玩世不恭的老人实是足智多谋者,听其话是话中有话,就紧忙问:"老英雄的意思是?---"

  "上官前辈的意思是,咱们不妨利用这条秘密通道,潜出一部分人,去反抄元兵后路,攻其不备,夺其火炮,然后乘其大乱时山上人马再展开猛击,两面夹攻,必胜无疑也。"解承忠原是位能征惯战有勇有谋的大将,他即点明了上官彤的意图。"而那酒筵,上官前辈的意思是,待大破元兵之后,咱们再来欢聚共庆胜利。""啊哈哈,解镖师真成了我肚里的蛔虫了。"上官彤竖着姆指一乐,"嘿,真是‘盔甲虽卸宝刀仍锋'的大将啊,佩服佩服!"

  林霄汉也折服地向解承忠一揖说:"此谋甚妥,我等当听从解将军调遣。""哪能如此?这不雀占凤巢了?解某愿带一批兄弟潜出蝙蝠洞,去奇袭元兵后路。"解承忠立即表态说,"这里为防守和配合攻击事,当劳老弟你指挥了,事已急迫,就毋须谦让啦!来,咱们再好好计议一下。"

  众人即在聚义厅里计议了一番,然后,解承忠率领柳荫崖、姬澄、朱崇义、邢燕飞、林冠航等人,带着百名精锐勇士,由梁奎、朱斌引路,潜出蝙蝠洞,从元军后面进行奇袭,乱其阵势,夺取火炮,以策应正面的反击。随后,林霄汉分兵数路,先加固防守,待解承忠他们得手,即行全面进击。

  部署刚毕,这时五更正过,东方已吐鱼肚白,随着几声火炮的轰鸣,元兵呼叫着开始攻山了。

  朝曦中,晨风拂着吃立在岗头上那面绣着"抗暴安民"的上天峰义军大旗,呼啦啦,呼啦啦,响声似松涛,在山峦中久久地回荡不息。

  一场激战,即将开始了!

  ---1989年10月二稿

  ----------------------

  

后 记

 

  《金鞭无敌》即将付梓,不由得引起作者一番感概。

  写作这本书的缘由要追溯到七年前。当时,作者并没有意识到在大陆上已绝迹多年的通俗文学会悄悄地回归和崛起,只是偶然地为步入苏州评话界的一位朋友写部可供其评讲的话本。评话是属于俗文学范畴,这就很自然地决定了本书的品位。

  过了两年,广东有一家专谈技击的杂志主编来信约作者搞一部长篇章回体武侠小说逐期连载。作者尚没有转行从事通俗文学创作,手头也就没有现存的稿子,于是决定在这个话本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和重写。

  那时,港台的新派武侠小说已经传入,这样在形式和手法上有了可资的借鉴。可是在写作过程中由于少年时代读过的公案小说时时在头脑里浮现作怪,所以使作品至今明显地留有不伦不类的"胎记"。

  脱稿寄出后,不料该主编因故去职,带走了他自己所约的全部稿件。据他以后说原拟准备在新单位另办一本专发武侠小说的刊物,所以就一直不予退回。直到他的愿望无法付诸实现而说"无奈只能璧还"时,已是数年以后的事情了。昨日黄花,作者一时不知该如何处置才好"唉!

  初战失利,兴味索然。

  恰巧朋友唐宗龙兄有兴趣,表示愿意共同合作使它起死回生,作者自然高兴,就全权拜托。唐在情节上作了一些更改,主要是在结尾部分。作者因卧病,又与唐分居两地,没有全盘统稿。倘若本书在文字上有什么不一致的话,那一者是这个原因,二者就是责任编辑的"责任"了。

  说句老实话,要作者来修改自己写于多年前的一部旧稿,实在还缺乏一定的勇气。这倒不是敝帚自珍,理由是作者既欣赏流露于作品中的那股初涉这种文体的憨头憨脑的稚气,却又颇为不满,其实打实的少了点儿空灵的呆板。但本书中的人物是人,而不是虚无缥缈、超越尘世的神,也不是依仗神力武功的救世主,在浪漫色彩中多少还有点儿现实感。

  这几年作者在阅读和创作中一直在思考,作为通俗文学的一支---新派武侠小说果然不乏有气势恢宏、博大精深的力作,和构思精巧想象丰富的佳篇,但却总是在一个模式中盘旋,即为了一本武林秘籍、一张藏宝秘图,或一个擅长易容下毒的狂客、一个性情乖僻似癫如痴的怪物,于是险恶江湖风波迭起、恩恩怨怨追追杀杀,这样的内容若一再重复,那么即便有跌宕的情节、新奇的诱惑,也会泛滥成灾的。

  由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商品经济大潮,造就了一大批流动的市民阶层,他们对满足精神文化的饥渴往往倾向于消遣性娱乐性以调剂和补充紧张生活,看来武侠小说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还有可观的买方市场。那么怎样才能写出既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使读者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与启迪的武侠小说呢?这是一个严肃的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对武侠小说的议论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似乎是:有人说武侠小说里的人物超凡脱俗,神乎其神,纯属胡诌,不可相信。有人说武侠小说原本就是"成年人的童话",倘若主人公武艺一般,缺乏叱咤风云的气概,读来又有什么滋味?

  真是"二律背反"的两端!作者认为解答的奥秘不在两种意见的本身,而在于我们对"侠"字涵义要有个真正认识。

  任何一本武侠小说所崇尚的人物都具备有扶弱抑强见义勇为的品质,那么用什名手段去实现这种品质所要达到的目的呢?